經排除待引爆之地雷..


 





1/無雷家園 金馬十萬地雷清除畢

 【中央社電】金馬外島在國共戰爭期間埋設約10萬枚地雷,國防部去年12月底已將金馬308個雷區全清除完畢,戰場的地雷由象徵和平的海桐花蕾取代。

 地雷因具高度隱蔽性,加上製作與埋設成本很低,掃除卻非常困難,只要有人踩到就會爆炸,往往殃及非戰鬥人員,且戰爭結束後還留在地表下,導致多年後仍有平民誤觸傷亡。國際反地雷公約1999年生效後,超過150個國家簽署。

 金馬外島早年因作戰需要,埋設大量地雷,隨年代久遠、地貌改變及情勢變遷,雷區功能已失,卻對當地居民造成潛在威脅,不時傳出傷亡。政府95年6月公布「殺傷力地雷管制條例」公布實施後,規定7年內清除所有地雷。

 條例公布後,當時軍方清查出金馬兩地共有308處雷區、面積約390萬平方公尺,數量約10萬枚,軍方採「自力排雷」、「委商排雷」兩種方式執行排雷。96年,國防部對外公開軍方自力組建的排雷大隊,官兵身著、使用與歐美相同標準的排雷裝備,展現清除地雷的能力。

 軍方評估,清除金、馬約10萬枚地雷,需耗資新台幣46億元,平均排除一枚就要4.6萬元。

 排雷人員是在完全「盲目」的環境下工作,一旦進入雷區,每一步都要小心,曾有一天才推進2公尺的狀況,艱難程度可見一斑。當時有來自辛巴威的排雷專家就因不慎跌入沙坑廢雷堆,不但自身被炸得粉身碎骨身亡,另造成同僚1死1傷。

 經過6年多的努力,國防部表示,金馬地區308處雷區已於去年12月底全數完成排除。但為避免部分隨潮漂入海中的散雷被沖回岸上,軍方保留排雷大隊種子能量在金、馬及陸軍工兵學校,擔任訓練師資並隨時因應突發狀況。

 此外,金門縣林務所從民國97年起陸續在完成清除的排雷區造林,種植木麻黃、潺槁樹、海桐等28萬多株,雷區陸續發展為觀光公園、景點及造林綠化,要把金門打造成海上公園。


戰防雷..



2/除隱形殺手 排雷日進2公尺

 【中央社電】地雷埋設容易卻難掃除,是戰地隱形殺手,也威脅平民安全。金馬的雷區大多在海邊,潮汐拍打,造成地雷移位,大幅增加除雷難度,曾有一天只推進2公尺的狀況。

 立法院2006年6月通過「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規定民國102年前,金門、馬祖的地雷須全部清除完畢。國防部去年12月底將金馬308個雷區清除完畢,金馬居民半個多世紀生活在地雷的陰影終可揮去。

 地雷依據功能,主要分為人員殺傷雷或戰防雷兩種。人員殺傷雷例如美製M3地雷,外形是個長寬9公分、高14公分的方形鐵盒,只要施加4.5到9公斤壓力或2.7公斤拉力就可引爆,有效殺傷半徑10公尺。

 另一種美製M2A4跳雷,是直徑9.5公分、高24.5公分的圓形鐵筒,一旦誤觸,彈頭彈出地面,到約3公尺高度爆炸,有效殺傷半徑10公尺,危險半徑達150公尺,這型地雷在電影常見。

 至於戰防雷因以阻絕敵方戰甲車輛為主,體積與重量均高於人員殺傷雷,美製M6A2戰防雷,外觀是直徑33.7公分、厚8公分的圓鐵盒,需施加136公斤以上的壓力才會引爆,主要是炸斷甲車履帶,人員踩到通常不會觸發。金馬的地雷就是以前述三種為主。

 國軍排雷大隊2007年時曾對中外媒體公開。排雷官兵需身著包括防護盔、防護服、防爆靴,並使用與歐美國家相同的地雷搜索器。執行任務前接受繁複的勤前教育,精神狀況不佳者不得執行任務。排雷時,官兵必須先標定區域、修剪雜草矮叢,小心挖掘至地雷裸露,再統一於現地引爆銷毀,從發現到清除,耗時耗力。

 軍方人士指出,比起中南半島,金、馬雷區情況算較單純,因為駐軍當年埋設地雷時,紀錄還算完整,讓排雷官兵至少還能按圖索驥,但因雷區大多在海邊,潮汐日夜拍打,造成埋在地下的地雷移位,有資料也不見得百分百確認雷區位置。

 排雷大隊人員說,剛開始進入一個雷區是最危險的時候,但只要發現一、兩個,就可以靠著相對位置及資料,大致判斷出其他地雷所在。但金馬有很多廢棄雷區接近靶場,地上、土裡到處是打靶彈頭,金屬探測器警報動不動就響,曾有排雷手一天只能推進2公尺,被人形容是「在地面上刺繡」。


標定待排除之地雷..


 


 3/無雷下一步 禁集束彈藥有難度

 【中央社電】除了禁雷之外,國際反地雷團體也希望追查禁止各國使用集束彈藥。但在當今國際現勢下,禁止戰時使用地雷以及禁用集束彈藥,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願景。

 「雷區是雷與蕾的交叉之地,也是安全與危險的交叉之地」,在詩人白靈眼中,地雷與花蕾夾雜生長,可愛的花蕾下可能埋藏可怕的地雷,但也因地雷的可怕,使雷區成為生物安全的領域,成就昆蟲與候鳥無憂的環境。地雷與花蕾,是戰爭與和平的糾結。

 根據國際反地雷組織(ICBL)2012年發布的報告,2011年全球共摧毀、清除超過32萬5000枚人員殺傷雷、超過3萬枚戰防雷。過去10年中,全球各地清除的地雷超過310萬枚,清理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

 國際反地雷組織「地雷與集束彈藥監督(Landmineand Cluster Munition Monitor)」計畫主持人賈桂琳.韓森(Jacque-line Hansen)2010年應邀到金門時,曾許願要等完成排雷後,到金門海邊游泳。國防部完成金馬雷區清除,更有助型塑台灣的國際正面形象。

 但國際反地雷團體追求的目標不僅在掃除現有的地雷,他們希望各國能做到,即便戰時也不生產、使用地雷,以及集束彈藥,追求人類完全免於地雷及集束彈藥等武器對平民的威脅。

 所謂集束彈藥,是將小彈藥集合成一個大的投射彈藥,利用數量的特性增加涵蓋面積和殺傷範圍。包括子母炸彈、多管火箭等,都屬此類。集束彈藥目前仍是包括美國在內全球各國的主要武器裝備,要推動各國禁絕集束彈藥使用,目前幾無可能。

 此外,以「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為例,內容也僅只於「非因戰爭之迫切需要,不得使用殺傷性地雷」,法條並未完全禁絕地雷使用,要求各國在戰時也不用地雷,現階段來看,恐怕是漫長的目標。
雷區真的埋很密..




4/當年埋地雷 八旬老兵歷歷在目

 【中央社電】國防部已完成金馬雷區清除。83歲的沈昆州八二三砲戰時在金門負責埋地雷,如今回憶當時仍歷歷在目。

 沈昆州說,他民國45年10月入伍,原本應在47年10月退伍,但47年8月發生八二三砲戰,退伍被迫延2個月,當時他在工兵單位服役,就是負責埋地雷。

 談起半世紀前往事,沈昆州仍難掩布雷的緊張。他說,當時跟著班長在現在尚義機場旁的海邊,先將舊地雷挖起,然後埋下新地雷,「跟著班長憨憨做,沒有埋一千顆,也有數百顆」。

 沈昆州說,因地雷品質參差不齊,常有老鼠等小動物誤觸地雷自動爆炸,讓他們每天「挫咧等」。此外,拆掉舊地雷,新地雷埋好了,也要將保險栓拔掉,才算真正完成地雷部署,拔保險栓的工作有時比挖除舊地雷更危險。

 「你們快要退伍的閃一邊」沈昆州說,當時一名外省籍的班長,要他們這些快退伍的阿兵哥退開,自己去執行危險的任務,看著班長將一個個地雷保險栓拔掉,本省籍的沈昆州直說很感動。

 得知政府已清完金馬308個雷區,沈昆州認為,當時辛苦埋地雷,現在要排雷,只能嘆時代的變遷,他覺得如能留下一些歷史見證,應該會相當珍貴。



5/地雷炸斷腿 反雷奔走40年

 【中央社電】「地雷沒炸到敵人,先傷害自己人」,50多年前誤觸地雷慘遭截肢的李錫盛老先生與陳張麗玉老太太,為反雷奔走多年,他們一方面喜迎無雷家園,也希望傳承反雷,將大愛拓展國際。

 目前全球各地仍有約1億枚地雷埋在地下,多數集中在中南半島,全球每年約有2.6萬人誤觸地雷傷亡,絕大多數都是平民。對誤觸地雷截肢的倖存者而言,身上的烙印,永遠都揮之不去。

 「受傷那天,我19歲,那時候我是水上活動隊的,體格棒得不得了,腿斷後,青春都算沒有過」已74歲的李錫盛帶記者回到當年誤觸雷區的地點,一面看著一張受傷前2個月所拍的照片,照片裡的青年英挺帥氣。

 民國47年6月間一個上午,李錫盛與母親到古寧頭烏沙頭花生田工作,他挑著花生藤走自家田地的田間小路準備回家,誤踩地雷。

 「轟的一聲後,我還走了一兩步才倒下」李錫盛說,當時附近農民慌張四散,依稀記得母親慌張地跳腳,「我看到我媽在那裡跳、哭,我說妳在那邊跳,小心又踩一個,兩個人通通死掉」。

 李錫盛在母親與幾個村民協助送到軍營,再轉送軍醫院截肢,保住性命。拄著拐杖的李錫盛八二三砲戰的第一天躲防空洞時,又遭砲彈破片擊傷,後送台灣治療,在榮總復健中心裝上義肢。李錫盛到31歲才經人介紹結婚,生下兩男一女,靠著理髮與廚藝,將子女拉拔長大。

 72歲的陳張麗玉阿嬤,遭地雷炸斷右腿時才17歲。她說自己是家中長女,常到住家金沙鎮青嶼海邊,撿拾「待宵花」回家曬乾後當柴火。民國47年6月間,她與另3名少女冒險進入雷區撿花,不慎踏到地雷。

 「我忍痛爬出雷區,由阿兵哥送上擔架,再送到軍醫院截掉右小腿,昏死了2、3天才醒」拿著年輕時清秀照片的陳張麗玉說,受傷後有個阿兵哥常到醫院照顧她,也答應娶她,但父親擔心她嫁到台灣後會因殘障被拋棄,後來她嫁給患有視障的在地人先生,靠改衣、織衣為生,至今家中還擺放養活一家人的古董縫紉機。

 李錫盛與陳張麗玉後來都義無反顧投入反雷,多次到台灣本島、海外現身說法,去年還與同為雷傷者的柬埔寨反雷少女宋可邵相見。金馬已邁入無雷家園,但李錫盛他們仍想傳承反雷工作,希望讓世界所有人都可以生活在免於地雷恐懼的環境,儘管這條路很漫長。

 6/排雷砍樹 學者憂破壞生態

 【中央社電】為了清除地雷,許多防風林的木麻黃被砍除。學者憂心地雷惡夢走了,來的卻是風沙、鹽化、景觀破壞的問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邱志郁表示,金門島土壤貧瘠、水源不足、地形缺乏屏障,不利於植物生存。早期靠著「十萬大軍」耗費數十年長期呵護,才在濱海區域形成大面積的木麻黃樹海,如今卻因為除雷被大片砍除。

 邱志郁表示,木麻黃耐旱、耐鹽,能適應金門島的惡劣環境,更重要的是它發揮了擋風、保水的效益。雖然木麻黃灰濛濛的不討喜,但卻是挺立於前線的長城,

 有了它們,內陸鬱鬱蔥蔥的植物才能生存。

 軍方排雷大隊表示,排雷作業前除需完成各項整備,並邀集雷區所屬村里長、地方居民、林務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鄉公所等單位開說明會。排雷過程中,依排雷實際需要評估區域內林木砍除的必要性,不影響排雷作業者均全數保留,絕無全面砍伐。

 金門縣林務所也指出,排雷區造林,到去年造林110.97公頃,種植木麻黃、潺槁樹、海桐等,今年預計造林或補植22.73公頃。

 不過,邱志郁對除雷後重新造林缺乏信心,他說,木麻黃必須「成片」才能存活。造林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挖穴植樹,包括育苗、架設防風網、澆水等,都得仰賴人力長期細心呵護。現在金門早已沒有「十萬大軍」,光靠政府層層發包,成效難以相提並論。

 邱志郁表示,砍除木麻黃林後,強勁海風肆無忌憚地吹襲,不但使觀光客為之卻步,對生態景觀系也造成嚴重、難以回復的危害。

 如今除雷已完成,邱志郁建議,政府應記取這次破壞生態的慘痛教訓。無論如何,政府應著手回復原來的林貌,在環境惡劣的海岸區域,仍應以木麻黃為主,才能發揮擋風、涵養水源等功效,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造林工作不能停止。」


轉貼自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423-1.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