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貼金門日報網站2012/11/02副刊文學: 風帆駛向金門港            作者寒玉


歷史的傷痕、感恩的年代,見證在百齡人瑞蔡臨的身上;他於民國二年出生於福建大嶝,隸屬瓊林派,貽字輩,不錯的家境,既有田產、亦有蚵田。


蒙受雙親的疼愛,蔡臨進入私塾接觸童子七牘、四書五經,讓他沒有置身在文盲的行列,而是文武兼備,提筆容易、荷鋤亦不難。


擎蚵人家、剝蚵要賣錢,蔡臨自幼勤走田園、亦下蚵田,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性,修身養性更有手足情。
有一天,蔡臨挑著竹籃、攜著蚵鏟下蚵田,雙腳踏在泥沼間,突然發現眼前沉沒了一艘船,並有一個小物體浮現在其間,於是他彎下身子、雙眼仔細看,竟是一個錢包、內有近千元的美金藏身在裡面………。


家鄉抽壯丁,小弟好手運,即將去當兵;蔡臨兼顧手足情,將蚵田撿拾的美金,取出部份幫小弟解困,花錢購買十擔油,買了小弟的自由,讓他不必去從軍,亦免去兄弟各奔西東的苦痛。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三日,船夫聽聞要戰爭,共軍襲擊目標在金門,落荒而逃棄船隻。帆船無人駛航,共軍四處抓人,村民驚慌失措,蔡臨兄弟立即與其他居民躲入草間。


閩式建築,前院匪軍佔據,後院十人躲藏,當共軍聽見鄰居的說話聲,直覺此處有人,立刻包圍四周。所有壯丁聞聲逃竄,有人爬屋頂、有人喊救命,蔡臨的大哥被抓走,他則與同夥共三人,被迫開帆船,載著匪軍上戰場。


蔡臨的大哥被抓去台灣當兵,因肢體有殘疾,部隊將他送回大陸去,在福州放人;從福州走路回大嶝,約需一個月,經不起飢餓,沿路行乞,終而抵達家園,在家鄉發展,最後娶妻生子蓋樓房。


蔡臨就沒這麼幸運,他與其他夥伴被迫駕帆船來金門打仗;種田很內行、駛船有困難,他們在船上睡覺不起床,不是習性慵懶、而是從未接觸駕船的快感。共產黨見狀,威脅恐嚇他們,今日不開船、明早槍斃你們到陰間去做伴。


遵從規定、服從命令,心中燃起一絲念頭、活著就有希望見到明天的朝陽,身不由己的蔡臨如此想。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號角響起打金門,飄洋過海遵命令,每一艘船乘坐一挺迫擊砲的兵員,雖不到十人,當帆船要駛航,掌舵的蔡臨感覺千斤壓頂不舒暢。他們在夜晚十點,整隊出發,風大浪大,船順風勢漂在茫茫的大海,聽天由命自己的將來。


烽火連天的動盪中,亦是蔡臨人生的轉捩點,一趟出門,再也回不了家;共軍預計在瓊林豋岸,直達太武山,蔡臨的這艘船卻在嚨口靠岸;匪軍上岸即打仗,國軍喊話要炸船,居於人道立場,我軍要船上的人快上岸,以免受遭殃,死於非命在海上,屍骨無存、成了魚兒的食糧。


曾經來金門浦邊做花生油的蔡臨,知道附近地形,同夥三人快速奔向道路,欲跑至瓊林;但繼而一想、浦邊有舊識,不如去投靠。當他喘吁吁抵達友人的住所,說明了來由,對方怕惹禍,不敢做收留,浦邊村長於是將他們送到瓊林鄉長處。鄉長欲將他們交給部隊,但浦邊村長代為說情,請鄉長通融於他的「親同」身分。


蔡臨等人有浦邊村長的擔保,終能一線生機留金門,他在該村與一位叫海仔的老闆居住,幫老闆做花生油和種田,老闆則供他住宿與三餐;另二人亦覓得棲身之所,同時讓人做契子。


夜間查戶口,沒有身分證的蔡臨等人先開溜,待普查完畢再回頭;東邊查人口、他們西邊藏身躲災禍。在金門居住一段時間,終於取得身分證,大方暴露自己的身分。


在大陸已婚的蔡臨,育有二女,二十九歲來到金門,僥倖生存,亦在他人的收留下,當長工;每當上山,在山頭望大陸,思念雙親、想念妻女,兩岸雖然近在咫尺,卻只能淚眼婆娑看大嶝,呼喚親人心絞痛。


兩岸不能連絡,寄人籬下亦不好過,大環境下的犧牲者,句句血和淚;沒有戶口很心酸,有了戶籍、三不五時亦要被叫去盤問,縱然後來經人介紹完婚,蔡臨依然躲不過一連串的追問。他不是匪諜,更不是拋妻棄女的敗類。他知道家鄉回不去、妻女難團聚,在島嶼安定是當務之急;而當他另組一個家,仍然不定時地要接受政府的盤查。


蔡臨據理力爭,來到金門非他所願,他多想留在故鄉守著親人,但時勢所趨,讓他來到島嶼,他並未做傷天害理的事;從此,政府不再找他盤問,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沒有心理的壓力。


蔡臨三十一歲那年,經翁寶璇的大娘姑牽紅線,與之結成雙,蔡臨屬猴、翁寶璇屬兔,在翁寶璇母親的見證下,兩人共同生活,奠下了家庭的根基。胼手胝足的歲月,夫唱婦隨於農作的勤耕種。他的雙腳雖然踏在金門的土地,內心依然愧對彼岸的妻女,翁寶璇理解他的心事,總是柔情安慰,待反攻大陸的號角響起,她將陪他回去拜見公婆與大姐。


種田要看老天的臉色,收成有限、養家太飢餓,生活清苦、經濟拮据的蔡臨於是出外謀職,在新市里街道當清道夫,挨家挨戶收垃圾;鎮公所依循家戶名冊,以垃圾量多寡計價,月薪將近一萬,除了理髮,他全數養家。


屋外的樹木由綠轉黃,春天又見枝椏露臉,年年如此的自然變遷,猶如人類的輪迴一樣,數十年來一成不變,年事已大的蔡臨感傷不能見家鄉親人一面。他在金門恬淡地過著生活,就在開放小三通後,思鄉情切的他迫不及待地從香港回大陸;家鄉比以前更進步,遺憾雙親和大哥均不在人間,歡喜小弟已當上阿祖,子孫有成就,生活很好過、日子很清幽,讓他備感安慰在心頭。


蔡臨彼岸的家園,雙落雙櫸頭,石板石地,是一棟古色古香的美麗古厝,儘管如此,離鄉後的首次見面禮,蔡臨仍然攜回金飾與台幣二十萬,分贈親友。多次返鄉,親人總是相見歡,和和樂樂、期望他能常回轉,共聚一堂,以解今生分離兩岸的遺憾。


落地生根在金門的蔡臨,與妻子翁寶璇勾勒藍圖、同甘共苦相扶持,內外孫十幾人,分住金門與台灣,他非常滿足於現狀,感覺很幸福。他的作息正常,除了含飴弄孫,早晨喜歡走市場,荷鋤下田是他的運動。


民國一○一年元月,蔡臨一百歲,擠入人瑞的行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特贈金壽桃慶賀。屋前燃起鞭炮一大串,喜氣洋洋圍繞蔡臨的身旁,讓他笑得合不攏嘴………。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16461&PageType=0&Language=0&CategoryID=12&DepartmentID=&Keywor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