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2012/09/06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筆墨飄香寫人間─溫仕忠                   作者寒玉

 

民國十五年七月,出生廣東博羅縣麻陂鎮的溫仕忠,家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二,下有兩個妹妹,雙親雖種田,孕育孩子飄筆香,竭盡全力來培養,並要他出外見世面。

 

叔祖溫子純,是國父革命軍的大隊長,革命成功之後升團長;祖父與父親,亦是國父革命軍的一員。國父十次革命,祖父及父親在第三次及第五次均參與惠州之役。

 

民國前六年,滿清政府派一個營長、名叫龍濟光,包圍了村莊,強索銀元三千,不能討價還價;村民生活很艱難,籌錢有困難,一夕之間家園被焚毀,居民逃竄於四面八方。

 

為了求生存,忍辱偷生到異鄉,溫仕忠的父母遠赴香港,打碎石、做粗工,當英國政府接收了香港,他們輾轉到廣東,一樣是苦工,一天工資四毛錢,餓不死又脹不肥,日子很艱辛,刻苦耐勞是本性。而後國民政府成立,他們終能回到朝思暮盼的家園,恪守祖訓勤耕耘。

 

民國元年,國父推翻滿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溫仕忠的父母收拾行囊回故鄉,但是家園已變樣,屋宇只剩一面牆,政府應允將來要補償,但礙於經費短絀,對他們的承諾始終沒實現。

 

自食其力、勤耕田地,溫仕忠的父母靠雙手撐起一片天,養活子女不怕難,溫仕忠在五歲至十歲間,得以上私塾,四書五經和珠算,他每樣都接觸。家鄉插班唸完小學,接著到紫金縣古竹鎮樂育中學就讀;當時為抗戰初期,從家鄉走路上學要走六十里路,因路途遙遠,只得住校,兩個星期才能回家一趟,他們還需自備大米和蔬菜,到學校統一煮食。

 

溫仕忠在學期間,有個姓葉的同窗好友,成績與他不相上下,兩人總是分獲一、二名;葉姓同學的祖父是秀才,總揶揄自己的孫子怎麼念書總是輸人。

 

初中畢業後的溫仕忠,考上廣東惠州持平中學,才念一年,父親要他出去見世面;他謹遵父命,到杭州找當連長的堂叔溫兆熊,在當地念高二,求得更深的學問。

 

命運捉弄人,大陸時局又變化,民國三十四年,戰爭不斷、學校停辦,溫仕忠書沒得念,認識某部隊一位副連長、本欲結伴回廣東,當乘坐火車抵達江西上饒,卻遇見共軍在抓兵、國軍在募兵;他和副連長知道家鄉路遙遙,回家很艱難,路上鐵定難逃共黨的手掌,於是選擇待在第二編練司令部,投靠在胡璉司令官的麾下。

 

溫仕忠和副連長隨即被編到第十軍,擁有高中學歷的他,受訓三個月,從基本教練到射擊課程,無不專心學習;結訓後,分發部隊,部隊一方面訓練、一方面作戰,跟著胡璉南征北戰。中共最早成立的老巢在井崗山,位於江西省的西南部,兩軍互有衝突、各有死傷。而胡璉招兵買馬不間斷,募兵之後、成立三個軍,並於民國三十七年,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為十二兵團。

 

同年,共軍出長江,國軍亦撤退到江西,六十三軍部分到廣州;部分由江西、上饒、寧都、瑞金、一路到筠門嶺;胡璉將軍從筠門嶺看江西,心事重重,縱有萬般不捨,亦只能徒增感傷。

 

從廣東梅縣到汕頭整編,一個多月的時間,招募許多知識青年,成立怒潮學校,積極訓練,以作為將來十二兵團的基本幹部。就在此刻,劉伯成的部隊亦從福州到廈門,蠢蠢欲動。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九日,胡璉將軍奉蔣總統的命令抵達金門,因當時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底下無兵源,大唱空城很危險,於是,胡璉先後調十八軍和十九軍來金門支援。當十八軍隨胡璉來到金門後,同年十月十七日,廈門失守。

 

李光前則帶著十九軍於十月二十四日抵達金門,溫仕忠是其中的一員;部隊由汕頭出發,原本要到一江山,因金門情勢緊急,在金門新頭外港停留兩天,下船之後,部隊駐紮金山鄉,分布在水頭、吳厝、珠山,借住民房,天氣冷,地板涼颼颼,鋪著雜草身子也不暖和。

 

溫仕忠跟隨部隊駐守在歐厝,睡到半夜、該是好夢方甜的時刻,忽然聽見外頭的槍聲與砲聲,隨之而來的是滿天星光、劃過天際,部隊緊急集合,準備應戰。

 

從古寧頭到歐厝,距離非常近,中共卻已經打到榜林,而十九軍十一師在古寧頭直接與匪作戰。中共船隻原本預定在瓊林的海岸登陸,不料風太大,漁船隨風漂,順著風勢漂到古寧頭,我軍枕戈待旦、部隊總動員,投入金門保衛戰。

 

共軍來犯、漁船進港、人頭鑽動,國軍英勇奮戰,陸軍殺敵制先、海軍兵艦攔截、空軍偵察敵情,在第二線預備的溫仕忠,親睹火光彈、照明彈,閃閃發光在半空中。

 

古寧頭戰役,歷經兩天三夜,總計五十六個小時,國軍死傷一千三百多人,但俘虜了匪軍七千餘人,其傷亡人數亦為七千餘人。

 

民國三十九年,軍職外調一百多人,溫仕忠亦名列其中,而縣政府剛裁撤,新命名為「金東金西烈嶼民政處」,他被派任指導員,而後改為「行政公署」,並於四十一年恢復金門縣政府,溫仕忠在軍事科擔任科員,負責民防訓練,人雖在縣政府服務,領的卻是金防部的薪餉。

 

民防訓練、一年受訓一個月,時間在每年的十月份。期間除了一般訓練,又要到碼頭構工或出公差,甚至每個民防隊員規定種樹十棵,還要挖池塘蓄水灌溉,以免樹木枯萎。

 

民國四十一年,溫仕忠在珠山村,因民防訓練而認識了婦女隊員薛素婉,緣分的使然,終於結成雙。妻子在金門社教館附屬的圖書館工作四十餘年,上班與書為伍,下班後則分享溫仕忠的書香氣息,無形中孕育了她內在的涵養與外在的氣質。

 

民國四十三年,溫仕忠經歷九三砲戰,當時司令官為劉玉章,仍在軍事科管民防的他,每次砲戰之後,哪個村莊遭砲擊,軍事科十個職員都要到各村里去勘查,看有無人員傷亡或房屋倒塌的情形,然後回報上級。

 

軍職外調期間,當時縣政府在金城東門、今日商會的地點,每逢遇到砲襲或有特殊狀況,必須緊急集合,統一打地鋪、睡地板,以方便管控。而砲戰期間,遭砲擊最嚴重的地方,在小金門的羅厝,房屋被打壞,村民居住在村外挖鑿的防空洞裡,過著膽顫心驚的日子。

 

舊金城的東門亦遭受很大的衝擊,雷達站有兩三公尺高,中共沒打到,倒是擊壞了魯王墓。另有一家油房慘遭波及,花生油流滿地,屋主呼天搶地、將來生活怎打理?

 

另一處是南門一戶做豆腐的人家,砲戰時,彈穿牆,沒爆炸,卡在牆裡邊,屋主運氣好,全家都平安;溫仕忠找來軍方廢彈處理小組,在處理過程,驚見砲彈在竄白煙。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之後,敵我雙方約定「單打雙不打」,縣府的一位廖秘書,隔天要返台,溫仕忠去看他,正逢單號;兩人促膝長談,忽聞空中爆炸聲,溫仕忠立即拉著廖秘書往防空洞避難,不到一分鐘,中共來了第二發,在辦公處爆炸,房子被打了一個洞,公文櫃被擊毀,公文四處飛;廖秘書躲過一劫,如今身處台灣的他,依然和溫仕忠有著密切的聯繫。

 

民國四十八年九月,軍職外調的溫仕忠辦理退伍,他在軍中勤寫日記,更熟讀資治通鑑,並作筆記。胡璉司令官除了鼓勵軍人要多讀書,更印製政治教材,要他們熟讀。除此之外,喜歡看書的溫仕忠,亦對古典文學有深入的研究,於是他把讀史的心得,以及親身的經歷和感受,以筆代槍、書寫成章,投稿於正氣中華報,從寫作至今,已發表過三百多篇文章,貼滿六大本剪貼簿,亦集結成書,計有《金門勝蹟采微》、《怡情文集》、《浯江隨筆》、《浯江瑣談》、《胡璉將軍與金門》………等書。而新書《怡情詩聯選》,目前正在校對中。而溫仕忠除了寫作外,書法的造詣亦不容小覷,他多次參加兩岸三地當場揮毫及聯展,受到肯定與好評。

 

民國五十一年,溫仕忠參加台灣省財稅研究班一期、六十一年參加戰地政務第二分班四十一期、六十七年獲聘福建省政府顧問、七十六年參加國防部動員幹部訓練班二十四期、七十九年參加台灣省訓團稅務班九期、八十六年到金門空大選修、八十八年及九十四年當選金門縣寫作協會理事長。在任期間,建樹良多,並多次帶領會員赴大陸,與對岸藝文界交流,將金門的民情風俗與人文、誠摯地向對岸同好作深度的介紹,充分地展現出他寫作界龍頭的風範,並出版會員選集多本,計有《浯島海吟》、《海印傳奇》、《貴島雅集》………等。

 

大陸開放探親後,溫仕忠共回故鄉八次,當他第一次踏入國土,與分隔數十年的兩個弟弟相擁於熱淚盈眶中,並有感而發地寫下當時的情境,題目命為〈與弟侄夜談二首〉

 

其一:弟侄共談心,夜深情更深;
睽隔四十載,重拾舊時情。
椿萱日已遠,未盡菽水心;
世事滄田變,永念舊恩親。
其二:
久住他鄉客,留連惜別時;
山川皆美好,難慰遠行人。

 

睽違家鄉四十載,溫仕忠攜著妻子回到故鄉的懷抱,家鄉風光好,景緻優美惹人愛,但雙親已不在,不能盡孝道,總有遺憾在心懷。而他已落腳在這座島嶼,並育有二男四女,金門,可說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鄉親的關注,與他的原鄉並無兩樣。

 

家住金城的溫仕忠,坐擁寫作天地與揮毫空間,家中無論牆上與書房,既懸掛、亦堆疊他畢生的心血,他引領筆者走入他筆墨飄香的世界,敘述著他一生顛沛流離的感人故事…………。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14166&PageType=0&Language=0&CategoryID=12&DepartmentID=&Keywor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