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中時電子報: 都會追追追-金門軍事設施變身 命運大不同

 

外島金門連年撤軍,十萬大軍景況不再,軍方釋出的閒置營區、據點愈來愈多,中央和地方機關都在打主意,包括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縣府和鄉鎮公所都想分一杯羹。

 

這些軍事據點命運大不相同:有的淪為資源回收場,堆滿破銅爛鐵;有的變成老人休閒場所,軍威蕩然無存;有的被規畫成展示館,紅男綠女穿梭來去,似乎還保留一點尊嚴.

 

其中,民國六十七年間,由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出資一千六百餘萬元,委由陸軍二九二師、一二七師協建的金城民防坑道,在兩岸關係緩和之後,縣府鳩工整建成觀光坑道,如今已是旅遊熱點,算是成功轉型的例子。

 

國內唯一全坑道榴彈炮塢據點,又稱「震東坑道」的獅山炮陣地,前年由金防部移交縣府接管,目前正打造變身為旅遊景點,將與鄰近的山后民俗文化村、楓香林串連成觀光帶,預期八吋榴巨炮搭配聲光設施、炮操表演,未來遠景看好。

 


 

在民國五、六十年間興建,曾是空飄氣球到大陸的光華心戰基地,在解除戰地任務之後,如今變成金酒公司的酒窖,醉人酒香取代硝煙味,肯定是昔日枕戈待旦的老兵想都沒想過的事。

 

位於冬候鳥棲地,可以遠眺小金門、廈門的慈湖三角堡,也變身為候鳥圖片展示館,迷彩塗裝的碉堡和門口成列戰車、大喇叭,與海灘上迤邐豎立的反登陸「軌條砦」,在金廈海域拍岸浪花中,仍散發強烈的軍事意象,「出路」也相當不錯。

 

坐落於金湖鎮的前埔二營區,軍方在去年 九月同意縣府撥用,可能規畫成「金門縣旅客緊急安置中心」,一旦碰到濃霧班機停航,有過夜棲身的地方。若烏坵鄉小坵村敲定存放核廢料,也可做為遷村的先期安置場所。

 

金城鎮公所對閒置營區、據點,也一向很有興趣,有意爭取開發成軍事體驗營,吸引青年學生登島入駐營區,玩漆彈生存遊戲、睡大通舖、吃大鍋飯、炒泡麵、手搖剉冰,再加上打彈子、夜行軍,留下不一樣的金門體驗。

 

從中央到地方機關,都看好軍方釋出的碉堡、據點,想改頭換面再利用,預期未來五到十年之間,就會出現大變化。至於是否會讓人感覺有「創意」,慶幸它們找到「第二春」,就看各方是否用心規畫和落實執行。

 

2011-05-10 中國時報 【李金生/金門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8/112011051000479.html

 

2011-05-10 中國時報 【李金生/特稿】 戰地碉堡卸征衣 就怕淪為蚊子館

 
替卸下征衣的軍事據點、碉堡變身,創造它們的「第二春」,以存款逾五十億元的金門縣政府來說,財源沒太大問題,重點是錢要花在刀口上,才不會讓鄉親生氣。

 

金門公共建設品質低落,無關緊要甚至多此一舉的「垃圾工程」之多,早已遭人詬病。其中,不乏因首長是民選,拿工程「回饋」金主樁腳之故,百姓訐譙聲浪不斷,但似乎未能遏阻歪風,只是歪哥手法比以前更細膩而已。

 

通常,中央級的金門國家公園工程品質比縣府理想,縣府又較鄉、鎮發包的好一點,其間是否有選舉包袱、利益輸送的因素,自然引人遐思,也是鄉親議論的話題。

軍事據點、碉堡再利用是好事,預期可為觀光加分,總比任其荒煙蔓草淪為廢墟來得好。但要做得好,忠於原味之外,還要有巧思帶動周邊效應,並不是容易的事。

拿「塔后坑道」來說,整修後僅辦過幾次小展覽,因為乏人管理,並可能帶來治安、環境問題,後來乾脆關門大吉;另如營區整建的「東沙休閒園區」,更因僻處荒郊野外,平日人煙罕至,成為另一處閒置場所,白白浪費百姓的血汗錢。


 

金門昔日駐守十萬大軍,兩岸軍事對峙幾十年中,舊地重遊的老兵對金門有特別的情感,初次登島的觀光客對金門也有浪漫的憧憬,規畫設計內容不夠搶眼,不能讓人印象深刻,或服務管理有問題,都可能讓遊客大失所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