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貼2010/11/19金門日報: 從戒嚴時期看不同年代的軍政標語


心理戰其實是最折磨人,也往往是戰爭勝利的首要條件,軍事標語則是最便捷的宣傳手段,簡潔扼要地反映出某個時代的集體信念。在金門等離島軍事戒嚴時期,無所不在的軍政標語,現今看來大都很八股,情緒隱於字句,大至整面牆,小如標籤紙,該有的地方少不了,不該存在的角落也多如牛毛;不過隨著外在環境與國際情勢變遷,各時期自有不同訴求,所以最能代表戰地史蹟,就是隨處可見的標語,每個年代自有不同的宣示口號,從「反攻大陸」到「緬懷領袖」,由「殺朱拔毛」到「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無奇不有;荒謬的是,解嚴初期金馬城鄉急於擺脫軍管歷史,更不想保留軍管時期的戰地文化,所以造成標語大量消失,但觀光客最想看的卻是戒嚴時期這些的軍政建設及相關標語,因此城鄉將已打掉的部分又重新漆上新的標語。試想這是屬於那個世紀的「戰地文化」?還是寫給觀光客看的樣板「標語」?



由於戒嚴各時期軍政標語均有不同的訴求,在民國四○及五○年代,標語多以「反共」與「抗俄」為基調,例如陽翟某傳統聚落屋舍外牆上,不時可見到國共冷戰時期的「檢肅匪諜」、「光復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爭取最後勝利」、「支援軍事作戰」……等字樣,都是以砂石混合水泥,將描繪字體塑成浮凸有緻的立體字,猶如碑文般嵌入民宅牆內,頑強地刻寫出一個過往時代的悲憤氛圍。其他如「殺朱拔毛」、「消滅朱毛漢奸」、「血恥復國」或「還我河山」等,皆可讀出對「朱毛匪幫」之深惡痛絕,怨不能將其千刀萬剮、凌遲處死,方能消解幾乎被趕盡殺絕的政權心頭之恨。如此心態,猶如當年彼岸的「打倒蔣幫」、「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等的口號,也是喊得響徹雲霄、互相指責彼方是亂世之根源。



乍見如此字句標語,若在軍事據點看到,的確頗有義正辭嚴之感,但在民宅建築物上望見,卻有幾分唐突之感。如青嶼某廢墟上的「解救大陸同胞」、或後浦頭某民宅牆上的「服從最高領袖」,皆以軍政至上為原則,配以鞏固領導中心、打擊漢奸匪類為輔,無時無刻不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正統性,竊據大陸的匪幫不過是暫時性叛亂組織,只要軍民一心,當可撥亂反正、還我河山。據此,無論是日常生活用品,舉凡香菸盒、酒類標籤、車票、信封信紙、出版品……皆可見其蹤跡,以無孔不入之法讓人不自覺已習慣的被置入,直到成為一個反射意識、一句無庸置疑的答案;而這些標語可說是戒嚴時期的基本信念,甚至可被無限上綱,所以標語是最高指導原則,連憲法都靠邊涼快,它帶有一種無庸置疑的正確性,不可取代的權威性,是生存的不二法門。   



就如蔣中正總統題於太武山上「毋忘在莒」這四個大字,完全符合轉進至台灣的國府處境,是希望以戰國時代齊國古人復國之舉以為借鏡,勉勵全體軍民抱持「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之復國信念,也就不難理解至民國五十三年底,金門駐軍聯名發起「毋忘在莒運動」之後,其七大精神「堅忍不拔、團結奮鬥、研究發展、以寡擊眾、主動攻擊、防諜欺敵、軍民合作」,就成為某種不成文規定的全民信念,任何文宣皆少不了宣揚一番,連郵票也狂印上億枚,以正國際視聽。


過了二年(民國五十五年),中共掀起「文化大革命」,國府立刻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口號,並宣揚「倫理、民主、科學」理念以達克制,就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兩岸以標語展開的心理戰,宛如另一種形式的「兩岸軍事競賽」,一方面隔空喊話、互別苗頭,另一方面對彼方的抹黑與醜化,更是思想、心理作戰必備的基本手段,無論是國府塑造解放啃樹皮的大陸同胞形象,或中共急呼解放吃香蕉皮的台灣同胞印象,雙方皆藉由鼓動惻隱之心或曉以民族大義等軟性策略,配以思想控制與白色恐怖,以激起人民愛國情操,應是那個極權時代的孫子兵法入門篇。    


民國六○年代延續「反共」基調,到處可見「愛國必須反共、反共必須團結」這類標語,就在退出聯合國前四個月,蔣中正總統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口號勉勵國人,似已預知這場風暴即將到來。然於此時,台北市議會建請中央政府在全國各校園塑置蔣中正銅像,自此以後,英姿煥發的蔣中正銅像配上「效忠領袖」、「蔣總統萬歲」、「民族救星」等歌功頌德的標語,開始大量出現於各地,營造出領袖受全民千秋萬世愛戴的現象。



而自民國六十四年「一代偉人」殞逝後,大大小小的「蔣公」銅像更如雨後春筍般地充斥各處,舉凡車站、圓環、公園、川堂等公共場所,皆可見或坐或立、笑容可掬的「蔣公」,配合著「永懷領袖」、「恪遵領袖遺訓」等字樣,在風吹雨打中屹立不搖,至今在金城車站、中正公園等各處仍舊可見,而能與「蔣公」銅像現象相提並論的例子並不多見,若真要以影響力一較高下,大概只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幾個字尚可並駕齊驅;另外當年全民朗朗上口的紀念歌「總統蔣公!您是人類的救星,您是世界的偉人……」,如今已事過境遷,聽來不免太過矯情,現今正如流行歌曲般被人「刻意」的遺忘。  


民國七○年,蔣經國總統於十月十日國慶講話中首次出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句口號,便立即成為七○年代國家最高指導綱領,所有的一切似都繞著這幾個字打轉,三民主義甚至成為高中必讀的盛典,只要背得滾瓜爛熟,即可保大學聯考之基本得分無慮。如今,金門大膽島上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與廈門對岸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遙遙相望,已是兩岸熱門的觀光景點。    


直到八○年代個人於當兵時,軍中必讀的「奮鬥」、「革命軍」月刊,三不五時即不厭其煩地為所有大頭兵溫習「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連莒光袋、薪水袋……等也印有相關字樣,而軍用品內仍處處可見「知匪不報判徒刑」等警句,簡直是被叮嚀到如蚊子滿天飛一樣,令人生煩。慶幸的,直到金馬完全解除戒嚴及八十九年大學聯考廢考三民主義科目後,這些軍政標語早已消失殆盡;尤其解除戰地任務的金馬城鎮,為因應城鄉觀光與「小三通政策」,許多類似標語也已被抹去,不復當年盛況,而近期鄉鎮又為吸引觀光熱潮,刻意「復古」地將已打掉的又重新漆上新標語,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廣告。    


如今看來,雖然過往軍政標語的自我催眠成分居多,權威口吻也令人心生排斥,不過換個角度咀嚼,還是不得不佩服當時「文字創作者」賦予它的簡單好記、不咬文嚼字,絕對是言簡意賅、直指人心,如影隨形地潛伏在人們記憶深處,成為某種同仇敵愾的通關密語;而瓊林里公所前的精神標語「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裏求生」,是最足以展現金門精神的代表作。而這就是軍政標語迷人之處,它刺痛著歷史,也療治我們心中那永遠不復返的所願;也唯有如此,它的存在才能在歷史背書下,大剌剌地佔據醒目牆面,隨時提醒忠誠,任憑鞠躬盡瘁。    



不禁想起,那曾在大陸沿海上空飄散的反共傳單,那曾在生活週遭無所不在的標語,那些已經荒廢或被拆除的精神口號,如今已被更多絢麗的商業看板所取代。在這個唯恐天下不亂電子媒體時代,意識形態冷戰下的軍政標語已全然地退位,取而代之的是鼓勵消費,塑造企業形象,或政治人物自我神像話、令人雞皮疙瘩的碩大競選廣告看板,比起「軍政標語」押韻的標準短句、中規中矩的字體,眩目耀眼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吹自擂的功夫更是不在話下,厚顏無恥之功力當仁不讓,豈是太平天下之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