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忘在莒勒石位於太武山頂,石上四個蒼勁有力的朱紅大字,是民國四十一年先總統蔣公所題,意在期勉軍民效法戰國時代齊國田單以寡敵眾的精神,努力開創國運生機,今已成為國人觀光之地標。

 

毋忘在莒勒石序:金門孤懸海上,一衣帶水間,與南、同、澄、廈相望。民國三十八年冬,朱毛奸匪席捲大陸,金門之危殆已如千鈞一髮,國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將軍伯玉,率其英勇勁旅轉戰來金,於島之西端古寧頭憑江一戰,聚殲么麼四萬餘眾,卒使氣焰萬丈之匪氛,挫折殆盡。而白浪滔滔,黃沙滾滾之小島,乃舉世矚目,而盛譽為東方反共抗俄基地,台灣之屏障焉。 總統 蔣公中正於三十九、四十兩年之冬,蒞巡本島,十萬軍民慶幸瞻仰 元首光儀,並親聆垂訓,邑人士庶,以此為萬世殊榮,乃相率叩轅,請求胡兼主席伯公,轉懇總統頒賜墨寶,以留蒞巡之跡。蒙寵賜「毋忘在莒」四字至金,總統之心,蓋喻本島與台灣如戰國時齊之基地,全島軍民展拜之餘,感奮無已,誓願勵忠貞,以副垂示之望。謹於仲夏之月,勒之太武山石,並為序。金門全體軍民謹鐫。


 

為縣籍石刻界長老蔡清發先生(已歿)亦即張再興先生之父,父子兩人共同篆刻,係於民國四十一年奉先總統蔣公指示告知,當時縣委會薛崇武(主任委員)及顏西林先生等於勒石(原稱倒吊松石)刻上「毋忘在莒」四字。另據張再興老先生稱(老先生為榮民處張寶華女士之父,現住金城金門高中前榕樹下老店),早期倒吊松石上尚有可能是鄭成功軍師周全斌題字刻有四字─「文武岱崧」其意應指效泰山、嵩山之最及文攻武略之興,約四十公分大小,在現「毋忘在莒」四字下方面積不大。

 

 

面對勒石右有一小涼亭,旁葬有一文水清朝人士之瑩,旁大石刻─福神二字,左也立有石刻為秦孝儀先生書─毋忘在莒本義;於四十八年十二月立,著實有呼籲軍民、念茲在茲;暮鼓晨鐘之意含,拾級而上尚有軍方駐地(禁區)。

 

 

秦孝儀先生書─毋忘在莒本義

 

總統蔣公於四十一年元月題石於金門太武山之陽,曰:「毋忘在莒」,蓋有軌於齊安平君田單,以區區莒、即墨之地,盡復齊七十餘城,特勉國人毋忘此義,必日以反攻復國之志相勉也。謹按:戰國之際,燕使樂毅伐破齊國,齊襄王以世子走莒,時惟莒與即墨不下,莒及即墨士大夫相與推田單為將軍以拒燕。田單乃身操版鍤,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饗士。並收城中牛千餘,為繪絳衣,畫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出,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走燕軍,而城上鼓噪,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奔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而齊七十餘城皆復,乃迎襄王入臨淄聽政,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云。我今日金、馬、臺、澎,亦猶當時之莒與即墨,而俄寇驅策共匪佔我大陸,殘我民命,視之燕當時盡劓所得齊人,與盡掘齊先人壟墓,更千百倍其酷且烈也。以我全體軍民,皆以毋忘在莒自勉,則所謂德慧術智,恒存乎疢疾。所謂殷憂啟聖,多難興邦,胥將於此中驗之矣。而反攻復國,滅此朝食,必不獨踵武於前烈而已也。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吉日秦孝儀承 命敬撰並書。

 

 

信步直下海印寺前左方大石仍還有一大「彿」字石刻及「梅園」石刻,係為蔣緯國七十六年新春題刻,頗為醒目。  

 

 

「彿」字石刻

 

arrow
arrow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