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2010/11/19金門日報: 從戒嚴時期看不同年代的軍政標語
心理戰其實是最折磨人,也往往是戰爭勝利的首要條件,軍事標語則是最便捷的宣傳手段,簡潔扼要地反映出某個時代的集體信念。在金門等離島軍事戒嚴時期,無所不在的軍政標語,現今看來大都很八股,情緒隱於字句,大至整面牆,小如標籤紙,該有的地方少不了,不該存在的角落也多如牛毛;不過隨著外在環境與國際情勢變遷,各時期自有不同訴求,所以最能代表戰地史蹟,就是隨處可見的標語,每個年代自有不同的宣示口號,從「反攻大陸」到「緬懷領袖」,由「殺朱拔毛」到「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無奇不有;荒謬的是,解嚴初期金馬城鄉急於擺脫軍管歷史,更不想保留軍管時期的戰地文化,所以造成標語大量消失,但觀光客最想看的卻是戒嚴時期這些的軍政建設及相關標語,因此城鄉將已打掉的部分又重新漆上新的標語。試想這是屬於那個世紀的「戰地文化」?還是寫給觀光客看的樣板「標語」?

由於戒嚴各時期軍政標語均有不同的訴求,在民國四○及五○年代,標語多以「反共」與「抗俄」為基調,例如陽翟某傳統聚落屋舍外牆上,不時可見到國共冷戰時期的「檢肅匪諜」、「光復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爭取最後勝利」、「支援軍事作戰」……等字樣,都是以砂石混合水泥,將描繪字體塑成浮凸有緻的立體字,猶如碑文般嵌入民宅牆內,頑強地刻寫出一個過往時代的悲憤氛圍。其他如「殺朱拔毛」、「消滅朱毛漢奸」、「血恥復國」或「還我河山」等,皆可讀出對「朱毛匪幫」之深惡痛絕,怨不能將其千刀萬剮、凌遲處死,方能消解幾乎被趕盡殺絕的政權心頭之恨。如此心態,猶如當年彼岸的「打倒蔣幫」、「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等的口號,也是喊得響徹雲霄、互相指責彼方是亂世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