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貼金門日報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擔任講師與戰鬥村坑道整建的回憶       2013/7/17-18兩日刊登於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作者王清林

 

 

 

民國八十一年金馬地區戰地政務解除後,金門褪去戰地面紗,回歸地方自治及和平區域,其發展方向為觀光產業,以農業為基礎,結合閩南人文文化特色,軍事設施,鄉土風味產業,轉化觀光產業的資源,也成為金門戰地之觀光島嶼。

 

民國九十年元旦金廈「小三通」正式啟動,金門轉而成為兩岸互動的關鍵角色,才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尤其在前縣長李炷烽任內提示治縣願景─「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以及以觀光立縣的同時,帶領縣政府團隊攜手共進,積極推動觀光事業,不遺餘力,已有所成效,讓金門的未來,呈現觀光願景的契機。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貼金門日報網站2012/11/02副刊文學: 風帆駛向金門港            作者寒玉


歷史的傷痕、感恩的年代,見證在百齡人瑞蔡臨的身上;他於民國二年出生於福建大嶝,隸屬瓊林派,貽字輩,不錯的家境,既有田產、亦有蚵田。


蒙受雙親的疼愛,蔡臨進入私塾接觸童子七牘、四書五經,讓他沒有置身在文盲的行列,而是文武兼備,提筆容易、荷鋤亦不難。


擎蚵人家、剝蚵要賣錢,蔡臨自幼勤走田園、亦下蚵田,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性,修身養性更有手足情。
有一天,蔡臨挑著竹籃、攜著蚵鏟下蚵田,雙腳踏在泥沼間,突然發現眼前沉沒了一艘船,並有一個小物體浮現在其間,於是他彎下身子、雙眼仔細看,竟是一個錢包、內有近千元的美金藏身在裡面………。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轉貼2012/10/28金門日報網站副刊文學: 不可逆轉的一頁──寫在「憶往情深」出版之前        作者林怡種



歷史不能重演,幸好,人的腦海記憶影像,可以倒帶重播。


幾年前,有一次名作家黃春明先生與李昂小姐應邀到金門,與地方藝文界就進行一場「小說裡外生活情境」的對話與交流。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轉貼2012/10/25金門日報: 無悔的抉擇──寫在《將軍與蓬萊米》出版之前   作者陳長慶

 

 

今年八月下旬,《中國時報》資深記者李金生先生,由《青年日報》記者楊威廉先生陪同蒞臨新市里,針對「金門特約茶室」議題專訪於我。訪問稿並分別於九月九日及十七日,在《中國時報·都會新聞版》以全版之篇幅刊出。坦白說,這段「過去」的歷史能蒙受《中時》的青睞,並由資深記者李金生先生執筆作深度報導,復又在全國性的版面刊出,身為當年業務承辦人,以及《金門特約茶室》乙書的作者,的確與有榮焉。然而,當我看到〈為了蓬萊米少將惡整少校〉這個斗大而聳動的標題時,將軍那副色迷迷的嘴臉,隨即浮現在我腦海裡,讓我原本平靜的心湖,猶如波濤洶湧的大海,內心的激昂不言可喻。這段報導除了根據我的口述外,亦參考拙著《金門特約茶室》書中的附錄─〈沉迷侍應生美色的某將軍〉,也就是〈將軍與蓬萊米〉的濃縮版書寫而成。

 

不可否認地,〈將軍與蓬萊米〉是我一篇極其重要的短篇小說,但在結集成書時並沒有把它歸類好,以致不能凸顯這篇作品的時空背景與既有價值。即使多年後的此時,每當想起這件事,仍然讓我感到懊悔,甚至經常地思索要如何來彌補這樁憾事。於是經過再三地考慮和斟酌,我決定以它為書名,把爾時將軍醜陋的面目與德性,原原本本地呈現在鄉親與讀者們的面前,讓他們重新看看軍管時期,某些高官不欲人知的醜行醜態。並同時把之前兩篇以特約茶室為背景的作品〈再見海南島 海南島再見〉與〈老毛〉,另加上一篇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近作〈人民公共客車〉,讓它們聚集在一起,成為一本單獨的小說集。縱令它們發表的時間前後相隔十餘年,但能把它們做一個妥善的歸類,對一位正與時間競走的筆耕者來說,其紀念意義遠勝實質價值。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2012/09/06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筆墨飄香寫人間─溫仕忠                   作者寒玉

 

民國十五年七月,出生廣東博羅縣麻陂鎮的溫仕忠,家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二,下有兩個妹妹,雙親雖種田,孕育孩子飄筆香,竭盡全力來培養,並要他出外見世面。

 

叔祖溫子純,是國父革命軍的大隊長,革命成功之後升團長;祖父與父親,亦是國父革命軍的一員。國父十次革命,祖父及父親在第三次及第五次均參與惠州之役。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貼金門日報社2012/08/30副刊文學: 淒風苦雨在人間              作者寒玉

 

家中無田產,雙親受雇他人家中去種田,日子過得很清苦,未料雪上又加霜,一家支柱的父親突然驟逝,留下母親與兄弟二人自食其力。

 

慘澹的歲月很多年,家庭經濟沒好轉,長兄如父的尹耀田,一心只想求改善,減輕慈母的負擔、培養小弟有前程,以慰在天之靈的父親。

 

十五歲喪父,二十二歲適逢抽壯丁,兩兄弟、二抽一,尹耀田成了解放軍,民國三十五年去當兵,短期受訓後、每員配備五發子彈及一枚手榴彈,即讓他們上戰場。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轉貼2012/8/15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步履沉重離家鄉                  作者寒玉


十五歲的少年郎,禍從天降於冬至前,共產黨來抓兵,美其名為志願從軍,實際上是強迫去當兵。
董中華,家境清寒,沒華屋良田,每日上山找野菜、田螺現身樂開懷;兄長結婚離家門,出外打拚為前程,排行老二的他,父母要奉養、弟妹要照顧,董中華小小的年紀,就扛起了家中的一切,沉重的肩膀,負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


家裡有人要靠他,董中華不想離家鄉,然而,縱然兩腳長在身上,亦逃不出共產黨的手掌。於是,他的行蹤被掌控、自由是奢談,今生注定與家人分兩岸。


從軍沒得選,當兵的事實擺眼前,不想離家難上難,董中華最放心不下的是,雙親體弱多病、弟妹尚需照料,往後家中的生計要誰來承擔?儘管心中萬千不願,嘴角聲聲吶喊,誰也幫不上忙。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轉貼2012/7/28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家家有洞                  作者殷勝祥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傍晚,無預警中天外飛來砲彈,全面射擊,遍地開花,不論軍民傷亡都很慘重,大家也慌了手腳。

 

軍隊是國家的,而且有組織,很快的補強工事,大部份碉堡翻新,總之人多好辦事。幾個月中陸陸續續的克服了住的困難。當然特殊單位也有特殊事情,像筆者陣地是下堡,榜林中間之三角空地上。有一條小戰壕,內有幾個小碉堡,連部辦公人員使用。部隊須在平地下挖二至三十公尺,順著下坡曲折轉彎,一公尺寬,再寬會減少抗力。在通路兩側隔一公尺挖一個洞睡兩個兵,伸延很長。洞裡無照明設備,軍官、班長有錢買手電筒,士兵很有創意,有人去通訊連找來大量報廢電池,分成小塊通上線路接一隻小燈泡頂在頭上,很像礦工,從洞裡爬出來一身髒濕,不像人不像鬼。出入洞口之處墊的很高,避免下雨進水,洞口還要木架作矮門,周圍遍插樹枝作掩蔽。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轉貼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太武風情上.下                    作者陳家興

 

金門恩主公─「胡璉司令官」分於三十八、四十六年間兩度駐驆金門,其文武兼資,德威並濟,開創了金門諸多至今仍為金門人津津樂道的往事及摯深之感懷,在胡璉的詩作裡曾有一篇論述金門之固若金湯,和另一番風情,內容為詠金門─「毛共鐵騎動地來,正氣金門打不開,太武曉風浮翠柏,萬紫千紅春滿臺。」不久前亦見陳長慶先生憶往─「重臨翠谷」也勾起了個人諸多回憶,太武地區曾是重兵羅列亦有金門管制森嚴的「官道」,更是金門之最的核心,不禁使筆者,拾前人牙慧,搭陳先生其之順便,再次談談太武的各種情事。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轉貼2012/06/21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繆公──重讀魯軍《硝煙集》           作者楊樹清

 

報社的任務是『出報』,到了戰時當然更要『出報』,不過除了出報之外,還要增加一項任務『自衛戰鬥』,在平時我是社長,到了戰時,我不但是社長,而且是一個戰鬥連的連長,我要指揮報社一個連的戰鬥員,在兩用堡、在掩體、在圍牆射口,向來犯的敵人作殊死的戰鬥。」

 

──魯軍《硝煙集》(黎明文化,1978)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轉貼2012/06/11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荷槍實彈侍從官               作者寒玉

 

肩上二條槓,他是胡璉的侍從官,追隨將軍很多年,東西南北都走遍,忠黨愛國亦愛鄉。

 

原名張志誠,投筆從戎後、與長官同姓名,因而改喚張尚儀的江蘇老兵,出生於民國十六年,家鄉同湊銀兩,聘請城市的老師、來鄉下的基督教室教他們讀書識字,就在求學期間,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金門日報2012/05/08副刊文學 -軍旅生涯十餘載─蔡承坤《草綠服的記憶》 作者寒玉

 

祖籍金門瓊林的蔡承坤,居住文風鼎盛的聚落,父種田、母家管,一生劬勞為了孩子的教養。

 

年幼耳濡目染父母的辛勞,敦厚樸實承襲嚴厲的家教,蔡承坤謹遵父訓,熱誠服務為家鄉、循規蹈矩做榜樣,人窮志不窮,寧可縮衣節食,亦不向命運低頭………。

 

五十二年次的蔡承坤,就讀金門高中一年級,即初試啼聲,投稿金門日報與校刊,並屢獲刊登,一絲鼓勵的喜悅上心頭,爾後提筆上陣,並以「浯民」為筆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轉貼金門日報2012/4/16副刊文學: 記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憶往情深》系列之六(上) 作者林怡種

 

不久前,南韓部隊於北緯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域」內裝置大型喇叭,重新啟動對北韓心戰喊話,觸怒北韓人民軍隊,其參謀總部認為是嚴重的軍事挑釁,立即發表「重大佈告」:宣稱南韓「傀儡軍」在軍事分界線一帶,共設置了十一個心戰用的大喇叭對北韓廣播,違反「六一五兩韓共同聲明」,以及「南、北韓軍事協議」,是一項軍事挑釁行為,形同對北韓正式宣戰,嚴厲警告南韓,北韓已進入全面軍事打擊行動,要將首爾變成一片火海。

 

敵對的兩軍不是用槍砲、或飛彈相互攻擊,僅僅只用大啦叭心戰喊話,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2/03/28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乘風破浪一蛟龍   作者寒玉

 

童年失怙、早年是難民,民國二十一年七月出生浙江、年僅四歲的陶文懋跟隨母親到上海,有一餐、沒一頓,餐風露宿無人問;小小的年紀,十二歲就到工廠貼廣告,大人怎麼說、小孩跟著做,打工賺錢、嚐盡辛酸,滴滴都是血和淚。

 

圖為陶文懋先生獲得的獎狀..

 

 

文章標籤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2012/3/29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在水頭的日子    作者王廷俊

 

生命轉折的時段對我而言,即便年代久遠,也絕不曾風化成沙,不管情節是苦或迷人。

 

把百無聊賴輕輕攪動,就像眼前一小杯來自埔里的紹興,紅霞自前額和兩頰暈染下來,不堪輕盈酒水撩撥的咽喉掏出了窖藏的遙遠舊事,無需日記本也能在腦海擺出壯闊的陣仗,時間的廣角鏡跳接到開啟兩岸交流的蕞爾小島金門,一個全由花崗片麻岩組構、固若金湯的冷戰年代記憶,催化的酒韻轉換成醺醺然的高粱。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轉貼2011/11/20金門日報        作者吳福國

 

民國七十九年,曾經以自身經歷書寫〈歸鄉〉一文參加國軍文藝金像獎,僥倖獲得評選佳作,大意是描述一個年輕軍官,軍校一畢業就分發到小金門,從壽山前運站等船開始,心情一直處於離鄉背井的濃烈愁緒,即便踏上金門這塊陌生的土地,心裡都未曾感覺踏實。直到有一天跑步的時候發現,某個單位的職銜牌上書寫著「福建省XXXX」,這才發覺自己似乎不是離鄉背井,而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父親的祖籍也是福建,心中一股微妙的感覺,改變了和「家」的距離感,開始用心去親近、認識這依然「陌生」的家鄉。當時待了約一年半的時間,即隨著部隊輪調回台灣。

 

二十五年之後,第二度調職金門,時間飛快,晃眼間二年將屆,心中卻是滿滿的幸福,因為在這裡認識許多好朋友,他們把我當家人一般看待,濃郁的人情味,讓我的生命獲得充分的給養,完全感受不到離家遠近的距離感,因為我就在這熟悉親切的家裡。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金門日報副刊文學2011/6/17    作者陳長慶


三十餘年前,我婉拒了長官派車送我回家的美意,獨自踏著沉重的腳步,環繞與我朝夕相處多年的明德廣場,經過太武招待所、水上餐廳、TOC、軍事看守所、介壽台……。而當我頓足停留在太武圓環低矮的柏樹旁時,我情不自禁地回頭仰望巨石重疊的太武山巒,凝視綠意盎然的翠谷美景;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卉、一景一物,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熟悉啊!它不僅有我青年時期的美夢,亦是啟發我邁向文壇的聖地,我何曾忍心想離開它。然而,基於現實環境的使然,以及另有人生規劃,我不得不作離別的打算,但長官卻在我的辭呈上附帶了一個條件,必須等陸總部年度視察過後始能離職。


如以現實的層面而言,即使我在防區這個大單位裡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我所經辦的業務卻也不是一位新手在短時間就能進入狀況的,故而,我能理解長官的意圖。實際上我也不願看到曾經辦過的業務因我執意地要離開,讓續任人員在接受總部視察時不能依「計劃」、「執行」、「考核」作妥善的整理分類歸檔,而被記上缺點受到懲處。倘若如此,怎對得起平日對我照顧有加的長官。


誠然,在視察官未蒞臨之前,我並不知道他們想看的是那一方面的業務,心裡難免會有些緊張。但依我多年來的經驗,此次視察的重點或許是上級最重視的「低價服務」與「小據點服務」。果真不出我所料,當視察官指定要看是項業務時,我很快地就把轉頒的計劃與執行的成果呈上。整個上午,視察官幾乎都圍繞著這兩項業務打轉,除了仔細地翻閱檔案作成記錄外,也同時詢問承辦人員執行情形與相關細節,我亦不加思索地一一作了說明。檢查結果非僅沒有任何缺點,甚至還因我對業務的嫻熟,蒙受視察官的稱讚。當然最樂的還是我的長官,他也因此而獲得嘉獎。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轉貼2011-05-13 中國時報                   作者:【傅建中】

 

三月初返台,透過金門大學海洋研究所傅崑成教授的安排,偕友人江才健(知識通訊評論月刊發行人)飛往金門作二日遊,將近半世紀前的烽火歲月和戰地情懷,一一湧上心頭,久久不能自已。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轉貼榮民文化網: 難忘大膽情悠悠                    提供者:楊雨耕    


民國四十六年春,我服役八十一師擔任少校營指導員,駐在小金門。


某日深夜,部隊調防大、二膽島,一陣緊張忙碌,安頓停當後,翌日我登上一塊大岩石,極目遠眺,只見海天茫茫,大陸黝黝一片,天涯遊子,移戍此疆,悲壯情懷油然而生;但亦有幸,在此地有兩件事,深印我心!


其一,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一艘快艇靠近大膽島,正副指揮官率重要幹部,前往迎接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先生。上岸後,即直接陪同來到設在地下室的中山堂。大膽島是岩石地質,官兵駐守在碉堡內,水電是最迫切需要的生活設施,因為原有的發電機年久失修,用水全靠岩層縫隙滲流的積水和雨水。其次是缺乏新鮮蔬菜營養。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缺少通信設備,夜間出門麻煩多


金門自民國三十八「古寧頭大戰」之後,國、共兩軍隔著金廈海峽重兵對峙,一邊高喊「解放台灣」,另一邊誓言「反攻大陸」,雙方劍拔弩張到民國四十七年,終於爆發「八二三砲戰」。在鏖戰四十四天期間,金門群島被共軍海空封鎖,一百五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總落彈量高達四十餘萬發,沒有被共軍擊沉,也沒有被「解放」;經過相互喊話,開啟「單打雙不打」的長期對峙。


民國六十年十月,「聯合國」通過阿爾尼亞等國提議「中共入會」案,我國本著漢賊不兩立之立場,宣佈退出「聯合國」。因此,台海兩岸緊張關係升高,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金門島上不僅國軍部隊加強戰備,各村落的民防自衛隊也加緊挖戰壕、構築防禦工事,連金門高中的學生只上半天課,每天下午帶到野外作單兵攻擊基本教練,全民皆兵,時時備戰。


往後幾年,「國、共」兩軍對峙緊張氣氛仍然高張,除了「單打雙不打」的砲宣彈你來我往,雙方的空飄氣球、心戰喊話,也在空中交鋒。總歸一句話,兩岸關係緊張到極點,隨時可能再爆發毀滅性的大戰。因此,「單打雙不打」期間,「單號」晚上有砲擊,只能利用「雙號」晚上進行採血。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