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2012/01/02金門日報新聞: 烈嶼戰地印記影像展紀錄金門歷史   記者許加泰/烈嶼報導



曾扮演戰地最前線角色的烈嶼,無論是地面上的軍事建設或是地下的城堡,都遺留許多珍貴的軍事遺跡,退休教師洪清漳結合同好走遍島嶼,用鏡頭紀錄下這些軍民流血流汗所打造的軍事建設,以「石城雷地」-烈嶼戰地印記影像展為主題,昨日起在烈嶼文化館展出遺跡影像,副縣長吳友欽說,「戰地文化」是烈嶼鄉珍貴的觀光資產。烈嶼鄉長洪成發也表示,鄉公所積極結合縣政府一同來保留軍民共同記憶的軍事遺跡,努力將戰爭歷史轉化為軍事觀光資源。


國共對峙期間,碉堡、長壕、坑道為軍民胼手胝足防衛島上安全的見證,兩岸軍事對峙情勢的緩和,國軍的裁撤,這些碉堡、營區、精神堡壘、精神標語、戰備道路和長壕,也卸下征衣,隨著時光的推移及部分碉堡因拆屋還地於民而搗毀,慢慢的消失中。烈嶼籍的退休教師洪清漳和好友陳建雄投入很多時間和心力來發掘和紀錄家鄉這些獨特的軍事遺跡;愛好攝影的李秉鈞的足跡遍及金門全島,紀錄島上的名勝、古蹟、軍事遺址;縣籍從事旅遊業的蔡添丁對紀錄島上的戰地史跡相當投入;曾經在金門服役的柳立己和黃恩慶也喜愛烈嶼景物,服役期間對島上的人、事、物有深入的紀錄。


在洪清漳的邀集下,他們共同端出軍民所熟悉的戰地遺跡影像作品,進駐於烈嶼文化館,以影像喚起對戰地政務遺留文物的記憶,也盼大家重視。在烈嶼旅指揮官劉靖中的支持下,駐軍也協助佈置展場,現場展出昔日的軍事設備,六十幅的作品在迷彩網的襯托下,相得益彰,充滿濃濃軍事味。


副縣長吳友欽、鄉長洪成發、烈嶼旅指揮官劉靖中、鄉代會主席洪若珊、副主席蔡金爵、鄉代表方水萬、吳福全、洪鴻斌、林長征、立委楊應雄烈嶼服務處主任洪國正、鄉公所秘書呂合成、卓環國小校長林英生、上岐國小校長黃明森、西口國小校長楊肅健、文化館榮譽館長林水綠、金門攝影學會理事長蔡顯國等來賓,和民眾、遊客一起追尋歷史的軍事痕跡。


副縣長吳友欽表示,金門發展觀光產業,戰地風光和軍事遺跡是非常重要的主軸,也是兩岸三地和外國遊客認為很可貴的觀光資產,但隨著社會環境改變,經濟的提升,這些資產可能會慢慢消失中,縣長李沃士很重視這一區塊的保存工作,認為「戰地文化」是金門深具觀光特色的資源,縣府也投入很多努力來維護和保存軍方逐步釋出坑道、碉堡,提升金門「軟實力」的觀光資產,這些也是講故事的最好材料。


吳友欽副縣長敬佩參展者所投入的心血,紀錄下珍貴的歷史軍事遺跡畫面,他說,這些作品也可成為金門最好的觀光行銷材料。吳友欽歡迎大家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到烈嶼文化館觀賞戰地所留下珍貴的實景或影像。


鄉長洪成發表示,國軍駐守烈嶼,不管是在鄉村聚落或是邊防,有很多軍事的工事、和碉堡,昔日的戰地環境,蒙上神秘的軍事色彩,戰地政務解除後,有些工事被拆除,鄉公所也注意到這個區塊的維護保存工作,包括L26、L28、L30、L32、L36一帶的據點,結合縣政府、金管處進行活化利用,讓遊客能實地體驗當年工事的遺跡,感受舊有的戰地印象。


洪成發說,鄉公所持續爭取資源,來保留這些獨特的軍事遺跡,也持續接管軍方釋出的營區陣地,爭取經費進行活化利用,來厚植烈嶼的觀光資源,增加烈嶼的觀光賣點。


洪成發推許洪清漳等參展作者的這一份關心金門的精神,用最真實的畫面,做為歷史的見證。他也希望他們繼續搜尋和紀錄軍民事跡,促使遊客感受烈嶼文化、自然生態風情之外,也能驚艷戰地所遺留下來的遺址,豐富烈嶼不一樣的觀光面貌。


鄉代會主席洪若珊說,無論金門如何發展,戰地風貌是唯一與眾不同的戰地特色,她很敬佩這些守護戰地風貌的作者,為金門留下珍貴的畫面,是金錢無法可以買得到的。


洪清漳說,和平的鐘聲已響,金門在迎向開發建設之餘,如果能好好保留島上的戰地遺跡,定能讓後人了解戰爭的殘酷,以為警惕。


該項展覽持續展出二月二十八日。文化館歡迎大家來體驗軍事融入藝術的藝文饗宴。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18821&PageType=0&Language=0&CategoryID=6&DepartmentID=&Keyword=


............................................................................................................................................


2012/01/01中時電子報: 戰地印記影像展 記錄金門歷史


6名喜愛金門烈嶼鄉文物的攝影民眾今天在烈嶼文物館展出戰地史蹟,以影像喚起對戰地政務遺留文物的記憶,也盼大家重視。


洪清漳、陳建雄、李秉鈞、蔡添丁及曾在金門服役的柳立己、黃恩慶以照相機記錄戰地政務遺址及歷史,提供60幅戰地史蹟相片,展出到2月15日。


洪清漳居住烈嶼鄉(小金門)湖井頭,是退休老師,他指出,國軍駐守金門60年,留下大量軍事設施坑道、碉堡,軍民關係密切。環境逐漸改變,兩岸關係和緩,兩岸情勢不那麼緊張,戰地氛圍逐漸淡薄,坑道與碉堡等軍事遺跡也被敲壞。


他表示,金門有戰地遺跡,與其他地方不一樣,活化戰地遺跡,重新恢復生命,以前服役的官兵會回來,回到以前駐地營區回憶過往。曾看到一位退役官兵到以前駐地,什麼都沒有了,但仍在當地沉思很久,那種情景令人感動。


他指出,軍事設施再怎麼殘破,還是國軍兄弟胼手胝足建設的成果。金門在開發建設之餘,應想到軍事遺跡,也應想到如何轉型,成為金門最好的資產。


37歲的黃恩慶曾在金門服務2年,以單車走遍烈嶼,對人、事、物有深入的記錄。


金門副縣長吳友欽表示,軍方逐步釋出坑道、碉堡,這些是講故事的最好材料。


烈嶼鄉民代表會主席洪若珊表示,戰地風貌是金門的特色,戰地遺跡應保留..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ltime/110108/112013010100998.html


.........................................................................................................................................


感謝洪老師的付出與心血.戰地遺跡需要我們持續關注與重視!


洪老師對地方的關心與紀錄可參閱BLOG :烈嶼觀察筆記  http://taconet.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