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勝利之光683期 作者: 孫立方.吳璋
許歷農將軍雖因其深藍色彩.備受爭議.不過其軍旅生涯卻是相當精采!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擔任金東師上校團長.駐地在金東鵲山.也是砲戰期間大金門落彈最多之地.民國七十年擔任金防部司令官.因此跟金門也是淵源甚深.其中有一段關於砲戰期間的經歷.全文如下:
.......................................................................................................................................
榮耀與傳承對日抗戰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前退輔會主委許歷農,自陸軍官校瑞金分校畢業,與同儕準備赴皖南的二十五軍報到。載運這群二十歲上下年輕人的火車,自江西出發,還沒到金華,即遭遇空襲警報。
「那時候,因為火車頭是珍貴資產,所以規定只要空襲,就可以丟下所拖的車廂,快速馳離閃避。」許歷農回憶,當時部分同學立即下車,在附近就地疏散隱蔽;但也有人心存僥倖,坐在車上等候警報結束。
此時,第一波日機逼近掃射,機槍順著車廂射擊,部分同學立即喪命,而倖存者則躲進車底。不料第二批飛臨日機,再對車廂投彈轟炸,許歷農眼見那些未及時疏散的同學,就此命喪黃泉。
古人講「兵凶戰危」,孫子兵法也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都是警告我們,不能輕易打仗。歷史上,侵略者不可能勝利,二戰時日本敗了,希特勒也敗了,就是這個道理。以對日抗戰為例,許歷農指出,日本最終戰敗,並非敗在軍事力量,而是敗於軍國、帝國主義。其間,軍國主義以軍事思想為優先,軍事位階凌駕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之上;帝國主義則是將軍國主義付諸實踐,伴隨而來的就是侵略、擴張主義。言談間,這位習於被部屬稱為「老爹」、年逾九旬的長者語調鏗鏘,充分展現多年戎馬倥傯、歷盡凶險而養成的從容冷靜。
許歷農,是國軍少數曾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仍思維清明、活動力十足的將領;也是首位曾任政治作戰學校、陸軍官校校長的軍事教育哲人,作育英才、子弟三千。在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他經歷抗戰、剿共,乃至保臺的「八二三戰役」,是曾置生命於不顧、以鮮血與青春,捍衛國家安全的勇者;他追隨經國先生腳步,先後主掌總政戰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是誠心真意照顧官兵、心繫家國始終如一的理想實踐者。
心存成功成仁-槍林彈雨無所懼
回顧軍旅生涯,許歷農特別以「十五從軍征,六十始得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形容看似滄桑、實則豪壯的時光。他認為,身為軍人,必須建立「倖生不生、必死不死」信念。如早在黃埔軍校畢業之初,軍裝胸前斜繫武裝帶,勾掛畢業時蔣公所授配劍,即有「成功成仁」四字,意即不成功、便成仁。他說,早年軍人均具此種修養,因為打仗「頂多就是死」,所以有黃百韜、邱清泉、張靈甫等名將以身殉國,成功成仁。只要存乎此心,就能冷靜看待危險,槍林彈雨亦無所懼。
許歷農的想法,並非空談。如八二三戰役期間,他官拜上校團長,駐地金東鵲山。有次在碉堡指揮所打電話,一顆敵軍砲彈打穿外圍工事,彈頭穿進內室卻未爆。他猶自「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爆炸的原因,是「延遲信管失效」。另有一次巡視防務結束,前腳剛踏進坑道,座車就被炸掉。「生死瞬間」,卻僅耽擱下趟行程二十分鐘。
「我絕不能一直待在碉堡裡,而必須到不同據點看部隊。我要讓全團二千五百三十五位弟兄親眼見到『團長在這裡』,要鼓舞士氣,這最有效。」即使時隔數十年,許歷農仍一字不差地道出編制人數。堅定揮舞的手勢,將這位久歷戰陣老將軍「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的氣概與領導典型,展露無疑。
照顧榮民袍澤-社會和諧
此外,許歷農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對袍澤、乃至榮民的照顧。在軍旅生涯中,他為了要求戍守外島的弟兄確遵軍紀,特別請大家想想,家人信函中最重要的叮嚀是什麼,並將其轉化為不喝酒、不鬧事等「媽媽的話」,要弟兄們「不動肝火、不出惡言、不起邪念、不傷和氣、不變原則」。
而在轉任退輔會主委後,他更將經國先生「我有一碗飯,我給榮民先吃半碗」的勉勵謹記在心,不論輔導就業或安置照顧,無不細心傾聽榮民心聲,始終以關懷為出發點,勤走勤訪為廣大榮民服務。其間,經國先生體恤民情,於民國七十六年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但是許多榮民因為經濟拮据,返鄉旅費成為圓夢心頭的痛。時任退輔會主委的許歷農,自告奮勇向經國先生提出募款建言,並邀請名律師陳長文,以及知名媒體人王效蘭、余建新等成立募款委員會,決議補助每位返鄉榮民二萬元。隨後他率先出馬,向黃埔軍校八期畢業的王惕吾先生,洽談捐募事宜,不但獲得六千萬龐大金額;王先生允諾捐出的個人收藏,拍賣後亦具可觀效益。總結最後各界善款,共募得四億七千萬元,順利協助眾多老兵,赴中國大陸探親,除一圓返鄉夢,也讓榮民感受政府無盡恩澤。
迎接雙十國慶-緬懷先賢守護民主成果
在舉國歡慶建國一百年生日之際,許歷農除回顧過往軍政生涯,對光輝十月的重要意義,亦有所闡釋。他強調,在兩岸關係漸趨緩和的今日,誠如馬總統提出「黃金十年」願景,以及六國論之「和平護國」,國軍應建立「王道」的國防思維。他並指出,我國目前最大的國防安全威脅,就在對岸中國大陸。但以現實狀況而言,臺灣幅員小,無法籌組龐大的國防軍備,難以用實質的軍事力量與之抗衡,但可運用王道精神「以德服人」。
許歷農表示,國軍建軍思想仍應以「政治作戰」為核心,也就是發揚「思想、組織、情報、心理、謀略、群眾」六大戰。他以早年服役二十五軍的經驗為例指出,當時二十五軍下轄東北軍為主的一○八師暨五十二師、中央部隊四十師。在抗日戰爭(八年抗戰)駐守皖南時,與當時在蘇皖地區的新四軍發生衝突,新四軍與一○八師曾在西安參與「西安事變」,新四軍即喊出「不打一○八、不理五十二,專打中央四十師」的離間口號,意圖分化團結。因此,我政治作戰務必著力於防堵分化,團結部隊、凝聚向心,成就戰力。他並強調,用兵思想當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即等同於目前政府推動之「軟實力」與「巧實力」,畢竟戰爭不能解決爭端,侵略只會導致敗亡,當政者必引以為戒。
「疾風始知勁草,板蕩乃識忠貞,榮胞希望所寄,是正義的大纛,是邪惡的剋星,上下肝膽永相照,從來袍澤情深。」訪談客室,擺放退輔會舊識敬送的銘文,確實為許老爹畢生寫照。一頭銀色髮絲、神情不時流露隨年齡與歷練增長的大智慧,以及更多疆場從戎、生死從容的大氣度;深信,這就是軍人,就是中華民國國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