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析世鑒·專題彙編·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口述歷史之五


http://www.peacehall.com/forum/zwkl/353.shtml


 



 


平心而論,國軍初駐金門時,有許多單位的軍紀確實瘓散,給百姓很不好的印象;但也有軍紀較好的單位,全看單位主官的要求。胡璉擔任司令官後,整肅軍紀,推行愛民教育;到了後期,百姓的氣勢甚至比軍隊還兇。胡璉的施政至今仍令金門百姓感念不已,就小金門來說,早期除了騾馬和軍車外,很少有其他交通工具,交通非常不便,一般百姓外出都靠步行。胡璉下台,軍車在公路上行駛,遇有百姓舉手就必須停車,並順路載送一程,後來甚至指派軍車作爲交通車。

——洪福田先生訪談紀錄



最初,部隊給百姓的印象十分惡劣,一直到胡璉擔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官,民眾對國軍的印象才逐漸改觀。胡璉兵團原本駐防在潮州汕頭一帶,當時接到老總統(蔣中正)的命令準備從汕頭前往舟山群島支援,船隊經過金門海域,適逢廈門淪陷,奉命轉向增援金門,因爲他的部隊適時到來,才把中共的軍隊殲滅了。

胡璉眞的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與政治家。金門的一般老百姓,只要年紀稍大的都非常思念這位「胡司令官」;他眞的非常勤政,非常愛民,他的用心感動了金門的百姓。他的愛民措施不勝枚舉,例如爲富裕農村,他鼓勵民百姓種植高梁。那時金門上地大都是旱田,根本無法種水稻,農民每年都只能種地瓜、花生,所以也只能吃地瓜、花生,遇年歲不好,生活更陷於困境。他覺得金門的土地沒有好好利用,實在太可惜了,於是他想出旱田也可以種水稻的辦法,沒有水田如何種水稻?原來是早田種高梁,再用高梁換大米,爲鼓勵百姓種高梁,官方以一斤高梁換一斤糙米,如果收成一百擔的高梁,就有一百擔糙米。吃不完的還可以賣到市場,如此富裕了農村,改善了農民的生活。

其實在高梁換糙米的辦法出來之前,他已有了完整的計畫,他徵收了葉華城私人釀酒廠,並擴大規模定名爲「金門九龍江製酒廠」,聘葉華城擔任技術科科長,利用寶月泉的水來製酒,寶月泉的水質特別好,製成的高梁酒特別好,後來金門酒廠逐漸擴建,金門本地生產的高梁不夠用,才開始購買泰國和大陸的高梁來作原料。目前金門全年種植的高梁,不足酒廠一個月製酒之用,金門酒廠每年爲金門賺進大把的外匯,是金門自籌財源的最大來源,這也是胡將軍對金門的一大貢獻。

過去,金門人結婚只能坐轎,想坐車眞的比登天還難,因爲當時連公車都沒有,何況是私人轎車。胡璉有一部「黑頭車」的坐車,凡是百姓要結婚者,可以提出申請,他就無條件的把坐車借給新人做禮車,這項措施獲得民眾的賀采,至今仍有人津津樂道。

還有一則專車送老太太回家的故事。早期金門沒有公車,民眾外出都靠步行。有一天,胡璉外出巡視部隊並探求民隱,坐車行經中央公路,遠遠看到有一位老太婆行走在中央公路(現在的伯玉路),他叫司機停車,親自下車詢問老太婆說:「阿婆啊,都要去那裡?」阿婆回說:「我要到古寧頭。」他就命令司機專程將這位阿婆送去古寧頭,胡璉本人則在中央公路旁等候,待司機載返回才繼續他的下一個行程,他的這種做法讓百姓太感動了。

他還下令軍車搭載民眾,那時金門沒有公車,更没有私家轎車,交通非常不便,爲了學生和一般民眾行的便利,他下令凡是軍車,不論是大卡車、中吉甫、小吉甫,只要是空車,或是還有空位,百姓只要一舉手,軍車就必須要停下來,順路載送一程,這項措施對一些通勤的莘莘學子尤其受益,因爲他們每天要往返家庭與學校之間,是受益者中最大的一群。

——鄭慶利先生訪談紀錄



金門的各項管制都很嚴,但胡璉司令官的愛民親民作風,卻深獲百姓的愛戴。記得我在東村時(蓮庵村公所設東村),胡璉爲了富裕農村,他鼓勵百姓養豬,那時金門人很貧困,沒有錢買豬仔,他無息貸款給農民,等豬隻養大後賣錢後再還,如豬仔病死,只要砍下豬腳繳回,亦可免還借款。此外,至今仍受人津津樂道的作爲還有舉手搭軍車、借車娶親、集團結婚、結婚茶會、地瓜換米、高粱換米等等,有的是一時的措施,有的則成爲長期的政策,照顧到金門的百姓,他不但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更使金門百姓成爲政府強有力的後盾,願意護衛國家,捍衛這塊鄉土而努力。

——符文敏先生訪談紀錄



在歷任的司令官中,胡璉司令官最受金門百姓敬重和愛戴。因爲他很關心民眾的生活,那時百姓大都吃地瓜和地瓜籤,部隊則都吃大米,他爲讓百姓有米可以吃,下令部隊的米和百姓的地瓜互換,互通有無,時間雖然不長,但已令百姓感念不已。

爲了改善民眾的生計,增加農民的收入,特別鼓勵農民養豬。那時金門豬隻很少,民國四十年之前還從福建東山島載運豬隻到金門來屠殺,除供應百姓所需外,還改善部隊的副食。後來他從台灣進口豬仔,但考慮到台灣到金門路途遙遠,根據過去的經驗,運補船通過台灣海峽,白浪滔天,豬隻運抵金門時常已昏死。如果用船運,怕豬仔長時暈船,不易存活;爲了載運豬仔,有一段時間飛機還不准人員搭乘,而只用來載運豬仔。爲獎勵百姓養豬,還給予無息貸款,待豬隻養大變賣,再還回本金。

他還有敬老的心和容人的大肚量。早期金門的車輛很少,有一次胡璉司令官視察部隊,坐車行經環島北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步履蹣珊的走著,胡璉之刻下令駕駛停車,並詢問住處,得知老婆婆係由后浦(金城)探親後欲返回瓊林,立刻專程送他回瓊林。下車時,老太婆說:「謝謝你王八旦!謝謝你王八旦!」胡璉也不以爲意,知道老太婆沒有惡意,他猜想一定是老太婆平日時常聽阿兵哥講「王八旦」這一詞,不求甚解,以爲「王八旦」是尊稱,以致有冒犯,因此他很客氣的說:「不要客氣!不要客氣!」不過事後他特別下令,部隊不能對百姓講「王八旦」一詞。

——邱仕財先生訪談紀錄



當時全縣實施軍政一元化的制度,司令官即是防區最高軍政首長,部隊駐地的最高指揮官即是這個村落的指揮官。營部的駐區,村落指揮即是營長,連部駐地,連長即是村落指揮官;不過如實際發生戰爭或戰鬥演習時,一般都由副營長,副連長進駐村落,擔任村落指揮官。金防部每月召開一次軍政聯席會,民防隊副中隊長以上人員參加,軍方由團長級以上幹部參加,會議由胡璉司令官親自主持,有時由柯將軍以副司令官身分主持。會中宣佈上級的政令,防區的重要規定,及檢討軍民之間的關係。各守備區也常開會,副村長、營長、連長都參加,軍民之間彼此的感情非常的融洽,如有軍民糾紛,副村長當面向師長報告,師長即當面解決,因爲胡司令官愛民,所以百姓都稱呼胡司令官爲「我們的司令官」。凡是軍民發生糾紛,軍人都要吃一點小虧,在胡璉將軍認爲,軍隊是保國衛民的,怎麼可以欺侮老百姓呢?他告誡部隊說:「我們現在是軍人,以前是老百姓,退伍之後還是老百姓,我們爲什麼不愛民呢?」

胡璉將軍的愛民措施不勝枚舉,所以廣受金門地區百姓的愛戴,有一些措施早在他第一次出任金防部司令官時就採取的施政,例如鼓勵百姓種植高粱,不過百姓並不吃高粱,只是用來做爲餵豬飼料,胡司令官認爲很可惜,認爲高粱是很好的糧食,因此到台灣請教了很多專家,教導百姓很多有關高粱的吃法,例如做成麵食或做成糕餅,但百姓還是吃不習慣,胡璉將軍最後決定將高粱釀成高粱酒,並以一斤高粱換一斤糙米,鼓勵百姓種植高粱,改善生活。因爲高粱粒可以換米,高梁桿又可以當柴火燒。在當時金門不但糧非常缺乏,即連木柴也很缺乏,一般百姓都以砍除雜草曬乾爲燃料,甚到連挖掘雜草的根部,造成土壤的流失;種植高梁不但可以解決糧食的問題,也可以解決百姓部分燃料的問題。

此外,以前金門因缺乏水源,除極少數村莊產米外,絕大部地區都只能生產地瓜、大麥、小麥等雜糧。金門人除了少數較富有的人家和住在金城的商人可以吃到米外,早期金門百姓的主食就是地瓜和一些麥類煮成的麥糊等雜糧,甚至沒有吃過米。胡璉認爲部隊和百姓是一體的,應該讓百姓與部隊吃一樣的食物才行。於是下令,軍方的米和百姓的地瓜換著吃。但是當時國防部規定每位軍人每天的主食好像才二十五兩糙米,結果還造成部隊的米糧不夠吃。記得那時我代理步兵排長駐地在浦邊,每天五點起床,早點名後吃過稀飯,就帶著全連弟兄走一段好長的路到工地,做到很晚才回到駐地。由於工作量很大,所以每位弟兄的食量也大,最後迫不得已而動用到戰備米。當時我們連長姓李,他在一次團部會議上,向團長坦誠自己可能會坐牢,團長追問原因,連長即向團長報告:「上級有令不得隨意動用戰備米,部隊做工米本不夠吃,加上司令官規定要和百姓換地瓜,所以米糧更不夠吃,逼不得已動用到戰備米。」同時強調這是普遍的現象,一般的步兵連的米都有不夠吃的情形;團長當場點名詢問,結果發現只有衛生連還夠吃外,其餘各連均已動用到戰備米。最後團長還自嘲的說:「李連長呀!你們連長都去坐牢了,我看團長和幾位營長都要陪同著你們去坐牢喔!」不過,大家也都體會到司令官的愛民措施,不可能眞的就此依法究辦。

此外,早期金門很多人靠僑匯生活,自廈門淪陷後,僑匯中斷,很多人生活失去依靠,特別是許多孤苦老人,因無謀生能力,又只有自己一人,沒有人照顧,生活遂陷於困境。於是他規定駐地部隊必須提供三餐,並負責照料這些老人生活。

其次是土質改良,以昔果山爲例,該地區的土質是黏性很高的紅土,因爲黏性高,所以並不適於種植農作物,每年農民辛辛苦苦的耕耘,但收成並不是很好,百姓生活非常困苦,爲了改進土壤的土質,胡司令官下令搬運沙土滲合來減少紅土的黏性,增加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益。

八二三砲戰告一段落後,胡璉將軍祕密回到台灣就醫,因爲胡將軍當時患了青光眼,就醫期間,他將防務委託其中一位副司令官代理,不過有感於金門防務的重要性,他向總統建議另行簡派大員前往,最後總統派了劉安琪將軍接任金門防衛司令官。經國先生看到民防隊在砲戰時期的傑出表現,也清楚柯遠芬將軍在民防組訓方面的貢獻,所以原本要調他出任國防部總政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柯將軍沒有接受這個職務,而選擇到美國參謀大學受訓。

——楊世英先生訪談紀錄



我家住在金門縣金寧鄉的后盤山村,我是民國二十四年出生,在家排行老大,有四位妹妹,七位弟弟。我十二歲才開始讀小學,那時的小學是村中的長老籌措的,校址設在王氏宗祠,經費來自募款。課桌椅須自備,大都用橱頭,有二個抽屜,在祠堂內排三列桌子。那時全校们有四、五十人,合爲一班上課,老師只有一人。老師聘自本縣的大嶝島,老師薪資是校董會負責發給,老師睡在宗祠內的一間廂房,三餐由學生輪流煮飯,老師除寒暑假外很少回家。

不過大嶝離金門很近,其間亦有帆船往來,據說大嶝燒灰業很發達,時常有大嶝帆船到壟口來載運蚵殼,因此遇有急事欲返鄉,搭乘帆船亦甚方便。記憶中,老師的體格很瘦小,民國三十八年,國共戰爭已經打得非常激烈,他暑假回鄉省親後,就未再回來,民國八十四年我們到大嶝旅遊,還碰到這位老師,那時他還很健朗。

國軍進駐後,胡璉司令官非常注重教育,部隊亦主動協助學校教學。那時我們學校因沒有老師,已經處於停課狀態,營部主動派了二名軍事幹部來擔任老師,一位軍官姓王,另一位軍官姓鄭。後來學生人數增加,王姓宗祠容納不下,課堂就移到民房。我那時時常請假,因爲家境很困難,我排行老大,必須協助承擔家計,因此讀到第五冊(三年級上學期)就沒有繼續了;後來因只顧賺錢,學業已全拋之腦後,目前閱讀是還看懂一些,但寫作就完全不行了。

——王英川先生訪談紀錄



在歷任的司令官印象中,我對胡璉與劉玉章二位司令官最爲深刻。胡璉不但是一位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古寧頭戰役、大二膽之役和八二三砲戰都是他的戰果,他爲自由中國在危疑震憾的時刻立下不朽的戰功,提振了民心士氣,爲台澎金馬五十年的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金門人來說,他更是金門人的「恩主公」,在軍事管制時期,他愛民的心滋潤了百姓涸竭的心靈,使戰火中受苦的百姓有了新的希望。他愛民的事蹟廣爲流傳,我也不加多說,只舉幾項和我本人有關的事情來說。

民國四十七年四月四日我結婚時,我剛好在金門物資供應處任職,負責物資的儲運,平時可以動用的汽車達一百多輛,其實借車不是困難,但我還是向民政科登記,申請司令官的坐車作爲禮車,因爲那時金門結婚的新人,都以坐到胡璉的坐車爲最大的榮耀。他有一部黑頭轎車,專門提供給百姓結婚時使用,只要向民政科登記,一般都不會不借。我結婚時,他不但把平常的禮車借給我,而且把另一部代步的轎車也借給我使用。他還舉辦新人茶會,一個月一次,茶會時還送給每對新人一分紅包,那次茶會我代表新人講話,感謝司令官的關
心。

胡璉除了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外,同時又兼任福建省省主席,所以當時他掌握金門的軍政大權,他離職後,司令官改由劉玉章接任,但省主席則派戴仲玉接長。劉玉章和戴仲玉都是陸軍官校五期的同學,但一個軍事領袖,一個又是封疆大吏,於是發生指揮權的問題,二人爲此常鬧的非常不愉快,監察委員多次調解,但都無法解決,那時省政府設在清代的總兵署,後來劉玉章以安全理由,將省政府遷往太武山,太武山是金防部的禁衛區,省政府在那裡辦公形同軟禁,這事鬧的不可開交,事情很不好處理。但金門屬於戰區,戰區需要統一的指揮,後來才經國家安全會議的決定,將金門、馬祖劃爲戰地政務實驗區,省政府遷台,不再治理地方政務,只負責中央和僑社的聯絡,及福建省區光復後的研究設計。我因職務的關係,使我有較近的距離去觀察這些事情整個過程和發展。

民國四十五年我在物資供應處儲運課任課員,金門因爲戰地政務實施,特別成立財務組,負責當地所有產業的財務調度,將酒廠、鹽場、物資供應處等產業集中管理,那時財務組組長對我很好,要我兼任財務組的總會計,這些機關的開銷用度,用錢都要經過我手裡,所以和劉玉章司令官的互動非常密切。

那時財務組每週週六都有會餐,劉玉章一定會來。我因業務關係,時常要到碼頭督導裝卸,並清點到運的物資,那時一次船期常來了四至六艘的補給船,所以時常忙的無法參加財務組的聚餐。但每一次聚餐劉玉章總是派車來將我接回去,等餐會結束後再送我回碼頭。他喜歡划(猜)拳,其他官員都怕他,我那時年少,比較敢講話,所以他時常找我划拳,我每次都贏他。他給人的印象常以爲是一位大老粗,其實他的文學底子很深厚,不過每次他給總統的簡報,都找我來寫,即使我在忙,也要等我來寫。

八二三砲戰之前,中共極力趕建鷹廈鐵路,準備對金門動武,劉玉章爲了阻擾工程進行,每天下午三點定時發射火砲,砲擊這些工地,每次都發射好多發。劉玉章最大的貢獻是太武山坑道的構建,這項工程始於他的手裡,他非常注重工事的構建,在他任內更下令百姓民間挖防空洞,他執行命令非常嚴格,挖掘防空洞的過程造成不少民怨,所以很多人對他不滿;但到了八二三砲戰,中共突襲性的砲擊金門,並沒有造成百姓大量的傷亡,這都要歸功於他他事前有充分的準備。

不過他處理匪諜案件非常嚴苛,有匪諜嫌疑者立刻槍斃,那時負責保防安全的部門非常多,彼此爭功,那時候非常的黑暗,只要被認定思想有問題,立刻會被關起來,有許多人蒙受不白之冤,有人因而傾家蕩產,造成許多冤獄。

胡璉和劉玉章死後都葬在金門。二位都是優秀的將領,對金門部有重大的貢獻,他們的後事移靈安葬金門我都曾親身參與籌備,他們的事功我亦能持平加以評論。胡璉的施政以民生爲重,劉玉章則以戰備爲先,二者都直接關係到金門的生存。劉玉章一般民眾較少接觸,所以對他了解不多,只是流傳中他治軍很嚴:胡璉的愛民作風,深獲金門百姓的愛戴,都稱呼他「我們的司令官」,他和金門結下不解之緣,就是在他百年之後,也選擇將骨灰葬在金門海域。

其實在他過逝之前,他曾親自來到金門選定海葬之處。迎靈前一日,防衛部司令官、成功隊大隊長和我,就曾試行一趟海葬船要走的路線。六十六年七月十二日骨灰運抵金門,軍政領袖及各界人士在機場迎靈,我負責讀頌祭文,祭文還是我親自撰寫的。祭典之後,靈車駛向水頭碼頭,沿途民眾自動擺設香案路祭。靈車到水頭登船到海葬區,由馬安瀾主祭後,成功隊大隊長劉雨成負責下水安靈,那一天天氣原本很好,當我唸完安息文之後,說也奇陸,海風突然大起,海潮洶湧,負責安靈的成功隊大隊長潛入海底,竟然被漩流打的雙眼失明,後來還送到美國醫治才恢復視力。

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特別指示在莒光湖建伯玉亭紀念,民國七十八年政府又將胡璉率部開闢的中央公路改名爲伯玉路,那時的碑文也是我寫的。地方人士爲感念胡司令官對金門的恩澤,目前正積極募款,籌劃興建胡璉廟,我目前擔任該籌備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

——張奇才先生訪談紀錄



共軍在古寧頭慘败俊,面子掛不住,於是放下狠話說還要再來攻打金門,國軍部隊爲防患未然,於是大興土木,構築防禦上事,但臺灣物資連補給不及,於是就地取材,大拆民房。與戰前相比,胡璉司令官的時代所拆的房子比較多,主要是一些寺廟、宗祠,學校、戰爭受損的破屋,還有一些無人住的房子,那時是有發給一張收據,收據上言明反攻大陸後再賠償,但有很多人的收據在後來的戰火中遺失了;有些則是當時不知道索取收據;我家在戰前被拆的柴房也沒有拿到收據。

其實說來,那時拆房子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爲當時即沒有足夠的建材,更沒有鋼筋、水泥,拆房擭取建材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胡璉的部隊拆我們金門人的房子,但我們金門人到現在還稱他爲「恩主公」,除了金門的百姓非常忠直外,胡璉將軍能夠考慮到百姓的困難,能夠眞心爲百姓著想,能夠解決百姓急需的問題,所以受到金門百姓的敬重。

記得幾年前我到臺灣,聽到一些民眾在大罵蔣介石總統父子,我追問其原因,他們告訴我二二八事件蔣介如何如何。我回他们说:「當時蔣介石還在大陸,責任應在陳儀,更何況陳儀都已經槍斃了。」「你們說他(蔣介石總統)派兵鎮壓百姓,以常理來說,如果是你家的小孩在外頭和別人的小孩打架,你會聽誰的?當然是聽自己小孩的話呀!」「如果沒有蔣介石的力守臺澎金馬,會有今天臺灣地區的自由嗎?不是早已淪入中共的掌握了嗎?」「如果沒有蔣經國總統在經濟方面的十大建設,會有今天臺灣的富裕生活嗎?」「我告訴你們,我們金門被胡璉的部隊拆了很多的房子,現在我們金門人還稱他爲『恩主公』呢!」

這些民眾問我:「爲什麼胡璉拆你們金門人的房子,你們還稱他爲『恩主公』?」我告訴他們,以前金門人結婚迎娶,是抬轎的,後來用騾馬。但在戰時騾馬死了很多,那時胡璉將軍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他下令凡是有人要結婚的,只要到村公所登記,由村公所上報區公所,區公所再向上級報,然後由金防部派車。當時民間結婚日期都是慎選良時吉日,遇到吉日,可能會有很多對新人結婚,如果(軍用)小吉普車不足以應付所需,就連胡璉將軍自己的黑色轎車(坐車)也派出來,供民眾迎娶運用。迎娶時樂隊的坐車,也由軍方提供中吉普車支援。那時全金門只有胡璉這一部轎車,能夠坐到這部黑轎車,便是無上的光榮。

胡璉將軍還有地瓜換米的措施。古寧頭戰後的某一年(確實時間不記得),金門的地瓜盛產,產量非常豐富,曬成地瓜籤都覺得太多,吃也吃不完,因爲藏了太久,以致生了蛀龜(甲蟲),於是有很多家庭用地瓜籤來燒火煮飯,胡璉將軍得知後,於是下令部隊用大米來換百姓的地瓜,互通有無。當時金門人很少人吃得起白米,因此百姓都非常高興。

此外,還有高粱換米的措施。金門酒廠的構想及釀酒的過程,原本是舊金城南門葉苹成所設計的,他向胡璉提出他的構想,獲得胡璉的贊同。那時他所設計的釀酒器具還沒有人會做,最後胡璉請到我們古寧頭一位工匠李森常,才完成酒器的製作。因爲酒廠的開張,於是鼓勵百姓種植高粱,並以一斤高粱換一斤大米的措施來獎勵農民種植高梁。這些部是他出任司令官時的愛民、便民措施。

——李清泉先生訪談紀錄



歷任的司令官中,胡璉司令官對百姓最好。他擔任司令官後,軍隊的軍紀變嚴了,治安也變好了。他對部隊的軍紀要求很嚴格,但對百姓很好,要求軍隊不能欺侮百姓。

他兩度出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官,對金門百姓愛護備至,任內採取很多愛民措施。他規定部隊的軍車,只要百姓招手必須停下來順載百姓一程;百姓結婚也可以申請軍車,甚至借用他的轎車。

他看到百姓吃的那樣差,只能吃地瓜、地瓜籤和麥糊,所以下令軍隊將米換給百姓,部隊用換來的地瓜煮飯,或用地瓜判籤當作菜,軍隊與百姓都能互換有無。

高粱換米政策在他手上開始實施,他首先設置酒廠釀造高梁酒,然後以一百斤的高粱換等重的一包糙米,鼓勵百姓種植高粱,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水準,這項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造福無數的農民,也爲金門賺進大把的外匯。

憑良心說,在胡璉將軍擔任司令官期間,金門人的生活水準提高很多。民眾對部隊的觀感在他的手上才逐漸改觀,「軍愛民,民敬軍」成爲以後金門地區的常態,也是歷任軍政首長的執行的政策。

——王英川先生訪談紀錄



政府爲人民做什麼,百姓心裡最清楚,心中也一直心存感激。例如歷任的司令官中,百姓最爲懷念的就是胡璉司令官,他任內諸多愛民措施,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甘藷換米措施,我就是受惠的農戶之一。那時百姓都以甘藷(地瓜)爲主食,少有機會吃到米,他規定駐地的部隊每一星期其中一日輪吃甘藷,當地的百姓就把家中的地瓜拿來跟部隊換米;我記得我換過好幾次。後來又有高粱換米政策,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照顧到的農戶可說十分多。他任內也非常注重軍紀,時常派遣幹部來訪問百姓,查訪軍方是否有擾民行爲。

——張寶順先生訪談紀錄



在歷任的司令官中,最令百姓感念的是胡璉司令官。胡璉比較公允,遇有軍民有糾紛,他會約束軍方,他說:「如果你不是要拿百姓的東西,百姓那敢對你怎樣呢?」他相信百姓絕不敢對軍人怎麼樣,更不敢欺侮軍人。胡璉「很敢」(膽量很大),也可以說他很相信金門的百姓,他外出很少帶侍從官,他常獨自坐車四處巡視。有一次我挑著剛拔的花生要回家,他剛好行車經過,特別下車來問我說:「今年的花生收成好嗎? 」我回說:「今年比往年好一些,你是胡司令官嗎?」他回說:「是的。」便在路邊和我閒聊了一陣子才驅車離去。胡璉的親民作風,讓人印象深刻。

胡璉特別鼓勵「軍助民,民敬軍」,他時常巡視地方,如看到軍人挑擔(農作物),他通常會下車詢問:「東西是你自己種的呢,還是幫忙百姓的呢?」如果是後者,他會當面誇獎一番。在他的提倡之下,「軍助民,民敬軍」,民間有喜慶,一般會邀請駐地部隊的長官來聯誼,不過有些主官很怕事,有時也會婉拒。

有一次本村某村民娶新娘要請客,駐軍某高砲連連長也在受邀之列,通知人員在路上碰到該連長,對他說:「○○要娶媳想請連長」,連長回說:「我們連長不在。」

胡璉司令官任內有許多讓金門百姓懷念的事情,例如結婚可以申請軍車支援、甘藷換米政策。結婚可以申請軍車,是人盡皆知的,就不再詳述,甘藷換米政策,他對部隊說:「我們吃幾餐甘藷沒有關係,金門百姓常年都吃甘藷,換一些米給他們吃,讓他們吃幾餐大米飯。」 雖然這項措實施的期間不長,也非普遍的實施,但已經讓金門的百姓非常感動了。至於高粱換米政策,以一斤高粱換一斤糙米,這項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持久的照顧到金門的農戶。但他的親民愛民作風,卻讓少部分軍人心生醋意。民國四十三年中,胡璉調回臺灣,金防部司令官由劉玉章接任,有一次我到后浦區賣菜,無意中得罪一位阿兵哥,他很兇的說:「現在的司令官是我們的司令官,已經不是你們的司令官了。」

——王珠盤先生訪談紀錄



在歷任的司令官中,我對胡璉和劉玉章的印象比較深刻。就民防訓練來說,劉玉章時期的訓練就比較嚴格;就軍紀來說,劉玉章的軍令比較嚴,但百姓也同受管制。但就親民和愛民來說,胡璉就顯得特別突出,胡璉是金門的第一任司令官,他比較疼借百姓,他對金門人最有感情。他很關心百姓的生活,他爲富裕農村,利用飛機載運小豬,並以無息貸款方式鼓勵農民飼養,那時后浦也有些人受惠。有一陣子,農村地瓜盛產,前一年的地瓜籤拿來當柴火燒,他下令部隊的米交換百姓的地瓜,互通有無,讓農戶非常感激,不過這都發生在鄉下,后浦就沒有。還有,人盡皆知的高粱換米政策,照顧到金門的所有農戶。

此外,他還注意到百姓生活的小細節,例如金門早期交通不便,婚嫁都是用花轎,即不方便,花費又大,他通令下級單位,透過村公所、鎮公所可以申請軍車支援。我在民國四十年結婚,在那個年代金門尚無轎車,我就透過村公所、鎮公所申請,軍方派了一部的小吉普車來充當禮車;縣政府那時還發給每一對新人三千或五千的禮金,時間太過久遠,記不清楚了。對於軍民糾紛,他也常站公平的立場來處理事情。例如有一薛姓民眾,他有三、四部民用貨車,專在載運紅姑單(紅鵝卵石)和白沙,後來但被部隊徵用,一直要不回來,有一次他找到機會直接向胡璉司令官報告,胡璉立刻下令交還。

然而,我認爲胡璉對金門最大的功勞應該是造林。早期金門樹木極少,民眾都砍雜草晒乾當燃料煮飯,甚至連根部也刨除,地表光禿禿的一片,以致長年風沙瀰漫,沙石飛舞;即連農作物生長也因風沙之害,不易生長存活,產量很少,整個自然環境極差。胡璉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開始整個造林計畫,初期的造林成效並不是很好,胡璉費盡許多心思,一而再,再而三的實驗改良種植的方法,才獲得初步的成果。造林工作民防隊雖然每年也曾參與,但主要的還是靠部隊的力量,當初沒有軍令持續的推動,就不會有今日造林的成果,因爲造林的成功,才改變金門的植物生態,把金門變成一個較適合人們居住的地方,胡璉的造林,對金門人來說是百世的功業。金門百姓對他的感念,目前很多人自動自發在募資,想蓋一座胡璉廟,來表達對他永遠的懷念。

——魏炳福先生訪談紀錄



在歷任的司令官中,最令金門百姓感念的首推胡璉將軍。他不但是一位軍事將領,更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個性很隨和,講話沒有官架子,更沒有官僚的氣息。他關心民眾的生計,實施高梁換米政策,鼓勵農民種植高梁,那時一斤高梁換一斤糙米,這項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造福到金門的所有農戶。

他爲了富裕農村,同時解決軍隊豬肉的配給問題,他籌措經費,無息貸款給貧困的農戶。就我所知,他時常走訪農村,遇到貧困的農戶,就會給他一筆錢,要他去買小豬來養,他怕農民隨便拿去亂花,尤其怕拿去賭博,他還特別叮嚀:「我要來看豬喔!錢貸給你,你以後要還喔!」其實後來那些錢也都沒有收回來。

在此之前,金門的豬隻都是從臺灣運來,那時尚無冶凍設備,所以豬隻都是活體運到金門,但船隻通過臺灣海峽,白浪滔天,常造成豬隻昏死,造成嚴重的損失。而在臺購買成豬,要花費不少功夫;爲等候船期,又要在碼頭附近圈養,飼料、人事成本等種種花費都得計入,無形中造成豬肉的販售的單價居高不下。自農戶開始養豬後,市場豬肉也變多了,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同時也解決了軍隊豬肉的供給問題。

他任內還完成一些建設,例如興建中正堂。當時爲了慶賀先總統蔣中正在臺復職,特別趕工興建完成的建築。完工後,中正堂時常成爲金門地區軍政集會及活動的場所。金門中學更劃定在這裡設校,中正堂至今仍爲金門高級中學的精神堡壘和精神象徵。當時胡璉爲了阻擋季風的侵擾,妨礙學生求學的思緒,每天清晨親率市區的公務人員和中學全校師生到山前扛石,一人一塊,運回石頭築成石牆數千立方公尺。

此外,金門運動場(現在金中的運動場)就是他下令興建的。現在金門高中的運動場,那裡原本是亂葬崗,亂葬的墳墓有二、三層之多,開挖之前,他派廣播車到各村里去廣播,要求有主的墳墓自己要去撿骨,在規定的期限未去撿骨者,視同無主的墳墓;無主的墳墓就由公家來處理,當時利用推土機來推土,推土機後面雇請了二位撿骨師,由他們負責撿拾散落的骨頭。

施工期間,還發生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胡璉司令官剛好到工地視察工程進度,恰好遇到警察所長何洪印在打工人,這些工人都是被徵調來的任務隊隊員,胡璉司令官目睹這一景,非常生氣,傳令何洪印到他跟前立正站好,胡璉司令官問他擔任何職?何洪印答說是警察所所長;問他爲何打人?他支支唔唔說不出一個所以然。胡璉非常生氣,拐杖就立刻打下,現場的百姓都非常高興,大家對胡璉公正處理事情都非常信服。當時金城鎮鎮長爲吳水池,一聞此事,特別做了一首打油詩來打趣何所長,詩云:「何所長,何所長;即無所長,何爲所長。」

更重要的工程是動用部隊,以用土法煉鋼的方式開築中央公路(現稱伯玉路)。他第二次出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時,更將路面鋪成水泥路面。據說這些水泥是要來蓋工事的,他用來修建中央公路,後來被告到上級,最後造成他去職。其實這條公路在戰時就曾發揮極大的效用,讓八吋巨砲快速的進入預定的陣地,最後迫使中共不得不以「單打雙不打」口號自找下臺階。而現在這條公路更成爲金門交通的大動脈。

然而,我認爲他種樹的功勞更大。金門在國軍進駐以前,自然環境極爲惡劣,地表光禿禿的一片,風大季節,但見黃沙滾滾,風沙瀰漫。胡璉司令官爲了綠化金門,不斷的嘗試種樹的方法,但金門土地貧瘠,樹苗一批批的運來,一批的枯死,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最後從臺灣的樹苗連同花盆都運來,而且要先挖一個大洞,再放上有機肥,再把盆打破,直接植入坑中。那時任務隊要種,每一村都有計畫要種多少棵樹,種了之後還要來驗收,存活率不及格者還要被處分,但更重要的是司令官動用部隊的人力,大規模的種樹,現在金門處處綠樹成蔭,歷任的司令官都有功勞,但胡璉的起始之力實應居首功。

除了硬體建設之外,胡璉司令官也寻丰常重視精神教育,特別表彰氣節,對於有功的人員都予以表揚。他興建莒光樓,在榜林圓環塑立一尊巨大的無名英雄銅像,在小徑的太武山山麓建一座無愧亭,在太武山公墓前塑一座國父銅像,他又興築太武公墓。他對部隊軍政幹部訓話,勉勵大家要立志做無名英雄,對於有功人員,生時即將事蹟都陳列在莒光樓內,讓大家效法;對於戰死之人,則移靈太武公墓安葬。當靈車當行經中央公路的起點,榜林圓環的無名英雄銅像時,就代表你已經是無名英雄;靈車抵達中央公路終點,路過無愧亭,代表一生以來無愧於心;進入太武公墓前,向國父銅像告別,然後可以長眠於太武公墓,讓後人永遠瞻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