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2011/4/30金門日報: 戰地春夢 作者笠島青衫
2010年的賀歲電影《艋舺》一片票房亮眼,除了捧紅了幾位年輕演員外,也讓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突然懷念起那一段逝去的歲月。「艋舺」原本就是個充滿歷史況味的港口與街市,有一種屬於老台灣的美麗與哀愁,曾經在那一帶生活過的人,特別是社會底層的群眾,很容易走入劇情,同感劇中人物的悲與喜。儘管劇情充斥暴力與血腥,被衛道人士批評助長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但電影還是有許多值得人們深思的正面價值。例如,電影中真實呈現了台灣早期紅燈區的場景,而關於設置「紅燈區」與否的問題,最近也由行政院拍板,交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規劃。從事性交易的「紅燈區」到底該不該合法存在,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爭議。行政院拍板定案,決定在適度的開放有效管理的原則下,交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規劃。中央政府有意推動性交易除罪化,無奈多數縣市政府並無設立專區的意願。
紅燈區一詞,來源於20世紀初期或者更早的歐洲。在當時的一些大城市裡,公開的妓院往往集中在某個地域內,通常是門前紅燈高掛或是室內紅燈映照,因此而得名。紅燈區是提供合法嫖妓服務的地方,在這裏,性工作者和嫖客都能得到較安全的保障。幾個先進的歐洲國家都設有紅燈區,著名的紅燈區有時候也會成為觀光景點。紅燈區政府不好管理,且在社會意見紛歧下,總存在反對聲浪,台灣的政治人物大多不願碰觸這個考驗人性,扭曲道德的議題,更不要說敢高瞻遠矚去設立專區,能夠想到立法來關照人性與人權,已經是一種進步。對這樣一種原始的行業,在中國已存在了幾千年,如今的問題癥結不在於「禁」與「解」,如同設置賭場一樣,這是一種必要的惡,有其存在的需求,但沒有人願意與它們比鄰而居,更不願讓人產生誤解的聯想。
圖為小徑特約查是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