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為2010/3/21金門日報社論: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國軍兵力精簡與推動募兵制,並配合中央與地方經建發展用地需求,各縣市國軍營地近年陸續釋出閒置與不適用者高過一千八百公頃,並陸續作為經貿用途、公園用地等。相較於台灣都會區的營區釋出,金門近日亦有十九處營地釋出,由金門縣政府與金防部展開「軍方計畫拆除營區釋出作業」,進行蜈蚣山二、南塘五營區等空置營區的實地會勘,盼由重新賦予舊營區新生命。
實際上,根據九十五年交通旅遊局的初步調查,金門地區的軍事營地共有五百一十餘處,金防部曾計畫釋出其中二百四十一處。近年來在陸續釋出後,許多營區已作為各地方機關的辦公或事務空間,如各鄉鎮的清潔隊已利用營區作為回收分類場或隊部空間,獲得良好的成效,也為軍事建築的再利用做出示範。而位於燕南山之古坵營區,經地方政府的規劃,並配合燕南書院的重建設計,將擁有相當之觀光旅遊潛力;位於成功聚落的成功坑道則以軍事坑道的原貌進行現地展示,結合陳景蘭洋樓周邊景觀亦為相當成功的再利用案例。
然而,不可諱言的,軍事營區的釋出與再利用對地方是個契機,但如果僅大量接收原屬國防部或國有財產局轄地之軍方營區,整修房舍作為一般性的使用,未能分類分級進行規劃再利用,或過度修繕除去軍事營區的意象,則欲打造金門成為世界知名的軍事觀光與戰役文化據點,將更形困難。當前金門各地的營區再利用大致可分為國家公園接收改造之紀念場館,各地方政府接收再利用之辦公空間、或修復之軍事遺址展示等類,過去依其地理位置、原軍事價值、歷史戰役與相關的交通、產權議題下評估其改造的方向與內容。本次釋出的營區除國家公園評估有其使用需求,及部分具特殊軍事意義之營區如反空降堡將由縣政府統籌規劃外,多數將由各單位接收進行再利用。